这是新闻评论中的一种评论形式。其规格和重要性仅次于社论和编辑部文章,篇幅一般也比它们小。评论论述的范围广泛,大都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有些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和有关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 《实例》 开垦第一生产力的肥田沃土 本报评论员 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党和政府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九五”计划第一年的年初开幕,是意味深长的。在刚刚过去的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庄严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认识这次科普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理解:党中央正是基于21世纪民族振兴和国际竞争的考虑,高瞻远瞩地把科学普及工作纳入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整体部署之中了。 科学普及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应该在民族振兴的背景下理解。当代和未来的国际竞争,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其竞争的焦点,是那些能够直接推动现实物质生产的高技术项目。然而,这样的高科技如何才能持续不断地生长呢?有利于高科技生长的政策如何能够长久深入人心呢?科学技术是在人民中生长的,而人是按照自然规律一代代延续的,只有在全民族的生活中确立爱好科学、重视科学、信仰科学的科学精神,才能保证在民族的生命传递中持续不断地产生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技术需要一个良好的生长机制,由科学普及而创造的全民科技素质、全民的科学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普及是为科学技术的生长开垦沃土。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充分理解在青少年中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 科学普及也是一种竞争。当代国际科学技术之争,争在高科技成果的水平,也争在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是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物质生产中实现的基础。世界的科技竞争,既在“峰尖”上较量,也在这个基础上较量。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国际竞争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实际上已经在承受这样的竞争压力了。从目前我国现状看,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低,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1.8亿人,科盲人数更多。面对愈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所作为,就难以在面向下一世纪竞争中取胜。 科学普及,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事业,对于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将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在青少年时代读过一本优秀科普着作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在人生的历程中,科学展示给我们的世界,是光明澄澈的,是和谐的,是令人有信心的。这样一个世界图景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我们的心灵,促进着我们的人格健康成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相反,愚昧和迷信的精神氛围则不利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建立起人的尊严和信心,甚至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消极的、扭曲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地方迷信和伪科学的沉渣泛起告诉我们,科学与愚昧的斗争在当代中国并没有结束。科学普及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培养人的素质,也是在争夺人的精神阵地。 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普及工作十分重视,1994年1月2日就曾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科普事业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普及的重点内容、重点对象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在这个文件中,科普工作被看作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国家还将进一步组织制定科普工作的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到国家“九五”计划,并逐级纳入各部门和地方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形成新形势下科学普及事业的政策基础。正是这样的政策基础,为在过去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全民族科学普及提供了重要保证。 广大青年不仅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对象,他们作为最活跃、最富朝气的力量,也是科学普及的生力军。科学普及工作,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员。如果说,数百、上千个高科技项目尚可依赖政府的力量的话,那么,在亿万人民中进行科学普及,就必然是一项群众化、社会化的事业了。在这项事业上,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担当起历史责任。不久前召开的共青团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艰苦创业的决定》中,要求团组织带领青年农民围绕科技兴家,努力掌握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要深入开展大、中学生科技文化服务和扫盲行动。在当前方兴未艾的“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以及各类科技扶贫活动中,广大团员青年为科学普及发挥着积极作用。 到本纪世末,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的科普工作,将使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初步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一个科学普及的新高潮即将到来,它是中国人跨越世纪的前奏曲,让我们一起来迎接这个高潮,推动这个高潮吧! 《实例》 评论分裂国家 本性难移 ——评李登辉最近关于两岸关系的谈话 李登辉为了改变他破坏两岸关系的形象,最近大谈要“缓和”两岸关系。他甜言密语,提出了一些极具欺骗性的主张,甚至吹嘘说在改善两岸关系上,只有他最有“胆识”。对李登辉的各种“缓和”假象,有必要加以揭穿。 李登辉近期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谈话是在二月十日和二十三日,他在谈话中表示,在此次变更台湾领导人的活动中他如果当选,将“全力推动”“终止两岸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定,营造和平环境,开展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关系”、也不排除两岸领导见面的“可能性”等等。在这里,李登辉根本不谈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谈两岸统一,而是坚持在强化“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强化“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台独”立场、坚持将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变为永久性分裂的前提下,来谈海峡两岸的“终止敌对状态”和“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来谈什么“和平协定”。这同江泽民主席去年一月三十日重要谈话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是根本不相同的。江泽民主席主张的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的。就是说,结束敌对状态是为了达到两岸的和平统一,而李登辉则是要在坚持分裂基础上的两岸“终止敌对状态”和“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一方是主张和平地走向统一,另一方是企图和平地走向分裂,两者截然相反,难怪他的这些话一出笼,港台就有报纸指明这不过是一种拉票的花招,而不是真有什么善意。 但是,就在他把“缓和”曲高唱入云的同时,李登辉也不时改变腔调。他忽而借口两岸经济发展不同,不能谈统一,还声称只有大陆改变了政治制度才谈统一,并拍着胸脯称只有他“最有胆识”与大陆对抗,甚至一再信口开河说,大陆是因为看他“搞得太好”,“眼红”了才对他开展批评,还说大陆被台湾的“民主”吓死了。有一次他竟声称要统一就要“强化国防”和“提升台湾国际地位”,即加紧到国际上去收罗武器和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在二月二十三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更公然表示要“走中道,不搞独、不搞统”,并称讲统一“非常难”。谁都明白,这里的所谓“走中道,不搞独”是虚晃一枪,其实质,就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事实上的独立”,就是“独台”或“台独”,而“不搞统”,才是货真价实、不加掩饰的肺腑之言。 曾有台港舆论提到,李登辉很懂得“生存法则”,当外部环境不利的时候,他能不断变换自己的颜色隐蔽下来,待站稳脚跟再露出原来的面目。岛内现在进战吃紧,正是李登辉不断变换说词,把自己隐蔽下来的时候。但是,不管他怎么朝三暮四善于变色,精于伪装,但李登辉分裂国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而所有这些变化,也无非是他自己曾私下透露过,在处理海峡两岸关系上“一手利刀,一手蜜糖的战略”的不断运用。不过,李登辉这些拙劣的表演,只能把自己越抹越黑,正像他讲了130多次反“台独”,但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他确是在搞“台独”一样,李登辉的骗术,已经越来越不灵了。
更多信息请查看文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