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之评论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
来源: 阅读:1038 次 日期:2015-06-25 08:56:07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时事政治之评论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在线网校:>>>点击进入<<<

考试书库:>>>点击进入<<<

网校以及考试书库开发及拥有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学历类/建筑工程类

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和全新引进高清3D电子书考试用书。

 时事评论背景:

时至今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无论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是各地出台的优厚政策,无不彰显了求贤若渴的诚意。
时事评论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科技富翁”涌现出来,不少“科技人才”登上富豪榜,创新人才的价值得到实现和认可。然而,也应看到,我国的富人群体中,不少是煤矿老板、地产老总、娱乐明星,真正靠科技致富的还不多。而在西方国家,有钱人大多是科技人才和创新企业家。深究其因,是我国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还不活,创新成果转化通道不顺畅。一方面,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盖大楼、买设备舍得花钱,投在人才身上的钱不多,科技人员待遇不高,尤其是青年人才生活压力很大,疲于跑项目、争经费。另一方面,科研评价重论文、轻应用,大量科技成果走不出实验室,躺在论文上闲置、锁在抽屉里“睡觉”,没有真正转化为产品和产业,“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

创新人才是财富和价值的直接创造者。一项技术创新,往往能够催生一个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让创新人才有名有利,是价值规律使然,是社会公平应有之义。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读书不为稻粱谋”的理想。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让科技人员体面地生活,让有智慧的人先富起来,不仅是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价值导向,更应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现实。

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要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藩篱,打通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关卡。破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打破科研“大锅饭”,资源向创新者集聚,奖励向能干者倾斜,既要用事业激发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破除“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把更多资源用在“人”而不是“物”上,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力成本支出的比例,让科研人员正大光明地获得合理回报,而不是游走于弄虚作假的灰色地带。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活跃期,最需要稳定经费支持。政府投入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把钱投向最具潜力、最敢创新的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创新黄金期产生“黄金效应”。

市场机制是实现创新致富的主通道。要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流动起来,打通科研和市场的“旋转门”,让市场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使创新资源从实验室流向市场,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护科研人员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使创新人才不为侵权剽窃所扰,不为各种潜规则所累。提高科技人员职务发明中的收益比例,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成果积极创业,使更多的“知本家”转化成“资本家”、转化成股东,使创新、创业与收益形成更紧密的联系,让创新人才在市场浪潮中发家致富。

股权激励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是留住人才的金手铐。硅谷创新长盛不衰的秘诀,就在于普遍采取股权、期权激励,让创新人才拥抱“金色的梦想”。要探索推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引导企业推行股权分红激励,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让他们在自己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在资本市场上变现,增加合法收入,甚至实现“一朝致富”,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让创新人才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部分信息来源于时事一点通)

更多信息请查看事业编‖公务员‖考试资料‖考试技巧

更多信息请查看时政热点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