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答:“3m”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结合我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形成“普遍成才,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确立并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的多目标(multi-objective)、与此相适应的多模块 (multi-module) 的课程体系与多途径(multi-path) 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3m”人才培养模式。
按大类招生:拓宽专业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
优秀生培养:因材施教,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举办各类教学改革实验班:
(1)学科交叉班:2013 年创办,依托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教师与科研资源优势,成立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班”。每个学科交叉班均面向全校3 个学院以上且不同学科专业选拔学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
(2)理科实验班:组建于2004 年,该实验班已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工程实验班: 2009 年起试办,旨在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类创新人才。2010 年6 月,我校成功入围教育部首批61 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列。2011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等6个特色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6 个工程实验班。
(4)法学实验班: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
学校今年新成立了三个试验班:
(1)工科试验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班),隶属于化学工程学院,小班教学,招生规模不超过30 人,旨在培养面向大化工的高端杰出拔尖创新人才。
(2)工科试验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才班),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小班教学,招生规模不超过30 人,旨在培养面向大材料的高端杰出拔尖创新人才。
(3)理科试验班(应用化学优培计划),隶属于理学院,小班教学,招生规模不超过60 人,旨在力争将学生培养成杰出的化学拔尖创新人才。
本硕博连读:以本硕博连读的方式,对优秀学生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本科阶段与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由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和专业进行指导。
开放式办学: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选派留学生,通过本硕博联合培养、交换学生和海外带薪实习等方式,培养国际型人才。
主辅修制:本科生可以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辅修另一门类某专业的主要课程,达到要求者将获得学校颁发的辅修专业证书。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双学位制:本科生可以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修读另一门类某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达到要求者将获得学校颁发的本专业及所修专业的双学位学士学位证书。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校际间学分互认: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科研创新与创业能力。学校是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首批60 所高等学校之一,先后共有475 个国家项目和292 个北京市项目获得资助。教育部和北京市对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每项资助经费平均1 万元,完全由学生支配。学校每年拨款100 万元支持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开设研讨课:学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研讨课,以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性思维,同时架设起学生与教授之间互动的桥梁。截至2014 年10 月,已开设新生研讨课29 门、高年级研讨课99 门、交叉班研讨课14 门。
国家精品开放课:为了推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我校积极申报并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截至2014 年10 月,谭天伟教授《生物技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励杭泉教授《高分子世界六日游》列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名单。截至2013 年底,有15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双语教学:我校在部分专业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目前全校已开设70 余门双语课程,并有5 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学校从2013 年开始实施“研究性教学推广计划”,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从“灌输着”向“引导者”转变,为学生营造开放式、探究式、参与式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014 年评选出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8 门。
国际化课程:我校从2013 年暑期尝试开展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理工、经管、文法所有专业的知识领域,通过引进国际高水平师资,将特色教学与国际化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到国际一流教师,聆听到国际一流课程,与不同国家的教师开展自由的学术与思想交流,感受国际多元文化的氛围。2013 年开设国际化课程36 门、2014 年27 门、2015 年拟开设45 门。
学科竞赛:我校是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承办单位之一,在历届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使众多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