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网校:>>>点击进入<<<
考试书库:>>>点击进入<<<
网校以及考试书库开发及拥有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学历类/建筑工程类
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和全新引进高清3D电子书考试用书。
注:
交流群加入:全国各省区高考招生信息交流QQ群
2015全国各大院校招生信息本网站陆续更新中,请广大网友点击查看。
若省份中没有看到您想查询的学校可以通过“站内搜索”学校名字查询信息。
若有疑问可咨询本网站,或者自行登录学校官网查看相关招生信息。
社会发展学院现设有哲学、历史学(师范)、档案学、社会工作等4个本科专业。《哲学课程群》是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群,《中国现代史》是江苏省精品课程。历史学、档案学专业成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中国史学科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哲学专业是校特色专业。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积淀深厚。中国史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社会工作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伦理学等研究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有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0人,在读6人。
学院现有本科生650人,博、硕士研究生150人,设有国家奖学金、朱敬文奖(助)学金、专业奖学金、孝廉奖学金、戒幢助学金、包山禅寺助学金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近50项。学院现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淮扬文化研究中心”、设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中韩文化暨崔致远研究中心、伦理学研究所、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张謇研究所、扬州大学反邪教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有江苏省档案人员培训中心和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院资料室有藏书10多万册,长期订阅专业期刊、大学学报150多种。
学院具有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坚持学术报告制度,加强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举办高层学术论坛,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学院还发挥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适应性,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紧紧围绕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学院按照“目标化引导、阶段化实施、层级化提升、立体化拓展”的思路,逐步构建和完善了本科生科学发展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鲜明的质量观,即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厚,文化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每年举办“超越梦想”训练营活动,培训率达40%,学生四级英语通过率、计算机二级考试合格率、本科生科研立项率等一直居于学校前列。本科毕业生每年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5%以上。同时,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工作,有15名全日制本科生到境外访学。此外,还积极开展特色工作创建活动,历史1301班被命名为“周恩来班”,社会工作1101班被命名为“张云泉班”。
哲学专业
扬州大学哲学专业于2001年筹办并申报成功,2002年正式招生。哲学专业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得到20世纪60年代的原扬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哲学教研室。上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成为原扬州师范学院及其后扬州大学的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对其课程体系的建设,2002年获得了江苏省“哲学优秀课程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省规划项目,多位教师主持和参加省“211”项目的建设工作。为促进伦理学专业方向的发展,以本教研室教师为骨干,成立了“扬州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1998年在学科建设上,哲学教研室的伦理学和扬州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学联合申报成功取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点,哲学教研室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两个专业方向的一个:“教育伦理学”。2006年,本专业自行申报并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点。
哲学专业现有教职工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省级以上正式学术期刊(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论著近100篇部,一批优秀的论文论著在省内外获得较好的评价;一大批科研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转摘或收录,在已有的科研成果中获得省市级教学和科研奖近10多项,目前共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近10多项项。为了建设哲学学科和哲学专业,我们扩大了对外交流,先后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和专家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并派送部分教师到一些著名的高校攻读学位或进行访学。
到2013年,本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维持150人左右的规模,有教学实习、见习基地和单位10余个。哲学专业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中,学会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兴趣和水平;并通过组织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如专业知识竞赛、辩论赛、学生讲演和学生学术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还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并通过撰写学术小论文和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专业知识和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哲学专业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哲学第一届学生就被评为“校优良学风班”、“校红旗团支部”等光荣称号。几年来哲学专业共有80多名学生获院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班级累计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96%,英语六级通过率达60 %,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为93%。每届都有不少学生考取哲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最高的年份能达到48%。
历史学专业
扬州大学中国史学科创建于1952年,著名历史学家祁龙威、卞孝萱、葛兆光等名师先后在该专业任教。1982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点授予权,成为国内较早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点授予权。2010年,历史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历史学学科进行调整,中国史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授予权。2012年,中国史一级学科增列为“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扬州大学中国史学科现为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历史学专业为江苏省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中国现代史》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历史教学论》为校级精品课程。以历史专业为基础的淮扬文化研究中心于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州大学中国史学科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术界占有一定地位,具有广泛的影响。目前,周新国教授、曹金华教授、朱煜教授、朱季康副教授等分别主持国家清史工程《清宫扬州御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汉书〉稽疑》(09BZS003)、《民众教育馆与国家意识塑造研究》(13BZS098)、《近代华东民间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研究》(11FZJ005)等重大项目的研究。
历史专业现有30余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占80%,博士18人,硕士11人,在读博士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比例的占85.3%。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10人,硕士5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学位占45岁以下教师中的比例达42%。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其中周新国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优秀社科工作者,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学术知名度高。有一批在学术界具较大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历史专业建设经费充足,持续增长,近5年共投入专项经费300万元,主用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资料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学术交流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本专业有文物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19个,聘用的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都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指导能力,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毕业论文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全国性竞赛奖9项;建立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制度,成效显著。2009年以来,积极参加国家、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其中获国家级、省级立项6项。学生在《文史天地》、《中国素质教育论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承担校级科技创新项目20多项。与社会联系广泛,社会声誉高,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合作方面,有良好的机制与途径,合作密切。第一志愿报录比和录取分数线历年高居省控线之上;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次就业率较高;应届生中考研录取率超过25%。近5年,先后有40多名本科生为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录取为研究生。
档案学专业
扬州大学档案学专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较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原扬州师院历史系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档案学教研室,开展档案学培训工作,1988年被江苏省档案局指定为“江苏省档案人员培训中心”。90年代前期开设了全日制档案大专班(学制3年),在办学形式上档案大专班、成人档案教育培训班、档案管理专业证书班等多种形式并存,共培训、培养各类学生、学员数千人,遍布全省各地。由于注重办学质量,赢得了非常好的办学声誉,省内档案界一直有我省档案学教育“南有苏大、北有扬大”的说法。多年的办学经历为档案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档案学本科专业的正式设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充分利用扬州大学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和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的有利时机,通过广泛、深入地调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于2001年申请增设“档案学本科专业”,2002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开发档案学专业(苏高教[2002]23号)。2012年档案学专业成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档案学专业已拥有一支素质较高、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学位者7人、硕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目前,刘建臻教授、孙军副教授分别主持国家清史工程《文献·焦循集》(200810121003001)、国家社科基金《六十年来中国现代方志学创建与发展研究》(08BZS001)、《政府商事登记档案公开获取制度研究》(12BTQ049)等重大课题的研究。
档案学专业设有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属校级实验室,下设一个实验室和一个计算机房,占地分别为105.6平米和68.4平米。实验室共拥有实验仪器设备共计282台(件),总金额达150万元。档案专业被江苏省档案局确定为“江苏省档案人员培训中心”,成为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档案人员培训基地。档案专业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石油勘探设计院档案馆、江苏水利勘探设计院档案馆、扬州市档案馆、扬州市国土资源局档案馆、扬州市商检局档案馆、泰州市档案馆、扬州大学档案馆等20多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都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指导能力。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近年来,有13个班级被评为“校优良学风班”、“校红旗团支部”等光荣称号。档案学专业共有200余名学生获院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班级累计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95%,英语六级通过率达35 %,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为90%。2010年,档案专业的黄鹂同学获得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并获得“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特等奖。2011年,黄鹂同学获“江苏省大学生学习之星”;档案专业的本科生先后在核心期刊《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分别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此外,档案专业的本科生还多次在《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等报刊杂志发表宣传本专业的新闻报道。档案学专业第一志愿报录比和录取分数线历年高居省控线之上;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次就业率较高;应届生中考研录取率超过25%。近5年,先后有60多名本科生为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录取为研究生。
社会工作专业
2002年,为了充分利用校、院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和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的有利时机,通过广泛、深入地调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于申请增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3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扬州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苏高教[2003]22号)。本专业自2003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每年招收一个班,目前本专业共有在校生150多人。2013年,社会工作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社会工作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3%,教授3人,副教授占6人,讲师3人。硕士以上学位11人,占教师总人数92%,专业教师职称、学位、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所有教授、副教授均承担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近几年学生评教优良率达到90%以上,有16人次的教师获学校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多名教师获扬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其它荣誉称号。本专业教师近几年来在专业核心期刊和综合类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8部。本专业建有现代化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在校外建立了10余个有协议的教学实习基地。在四年的教学计划中,本专业初步形成了由课堂理论、教学实验、专业认知、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些安排让学生充分了解了社会工作的实际现状以及社会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工作实践,使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工作专业班集体、学生社团等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良学风班”、“江苏省十佳社团”、“扬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扬州大学优良学风班”、“扬州大学红旗团支部”、“扬州大学特色团支部”等多项光荣称号。
专业:哲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和有创新精神、较强适应能力的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哲学专门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教育宣传以及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行政管理、理论宣传、教学科研及出版编辑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哲学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现代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中西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等。
专业:历史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历史学教学、研究的历史学科复合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科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外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
专业:档案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先进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档案局、档案馆、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从事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综合办公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档案学概论、中外档案史、文书学、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电子文件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计算机管理、科技文件与档案管理学等。
专业:社会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等。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