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科学理论品格
来源: 阅读:663 次 日期:2015-12-22 09:28:33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时政评论:科学理论品格”,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在线网校:>>>点击进入<<<

网校授课:>>>点击进入<<<

考试书库:>>>点击进入<<<

网校以及考试书库开发及拥有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学历类/建筑工程类

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和全新引进高清3D电子书考试用书。

时事评论背景:

理论品格是由理论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创造主体、形成机制、思想内涵等赋予的理论属性,它决定着理论的生命力,是理论自信的关键因素。中国理论自信来源于许多方面,核心是其具有科学理论品格。

时事评论观点:

凝聚时代精神

中国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创新实践中形成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理论品格。

中国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两种制度体系长期较量的条件下,在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机制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吸收文明成果、抓住发展机遇、赢得竞争挑战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成果,都以宽阔视野、前瞻眼光、改革取向、进取精神回应时代课题、寻求前行之道。正因为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理论品格,中国理论既敢于冲破落后思想观念束缚,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既勇于探索发展道路、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中国国情、坚守基本制度;既善于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坚决抵制“西化”“分化”冲击,体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自信。

坚持实践第一

实践是理论之根基、科学之命脉,是理论自信的源头。中国理论既来自实践、运用于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贯通着实践第一的科学理论品格。

在理论发展根据上,中国理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既克服了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在理论创新动力上,中国理论直面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中提出和形成理论,根据实践的检验及时调整和完善理论,从而牢固建立在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基础上。从这样的理论中内生的自信,不是来自先验的构想、寻章摘句的“出处”,而是来自党和人民开创新事业的迫切需要、宝贵经验和成功实践,是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结晶。

站稳人民立场

理论自信最重要的依托和标志,是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信服和遵从。理论作为道路、制度的反映与指引,在根本上要回答“代表谁、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政治立场成为理论品格的一项基本元素。中国理论以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促进人民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获得了充分的自信。

中国理论是代表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主体精神、保障人民合法权利,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准则,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改革重大问题、谋划改革总体思路、制定改革政策举措。如同当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人民中获得了自信的源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从人民中获得了自信的源泉。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广泛深入人心,根本就在于其思想的关注点、理论的着力点都在于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在最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复兴将达到什么样的历史阶段,我国将成为一个什么发展水准的国家,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美好向往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幸福的近期愿景,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实现人民幸福的体制障碍,以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保障人民权利的制度基础,以全面从严治党顺应党心民心,中国理论将进一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指引中华民族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更多信息请查看事业编‖公务员‖考试资料‖考试技巧

更多信息请查看时事政治真题‖模拟题
手机网站地址:时政评论:科学理论品格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新媒体/短视频平台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099533/13759567129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1093837350(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