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5年6月8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郭声琨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上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法律为依据,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为群众办理居民身份证提供更多便利,为居民身份证的社会应用创造更安全的环境。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我国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以来,居民身份证在便利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社会向动态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群众异地办证难、丢失居民身份证挂失注销缺乏渠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一方面给丢失和办理身份证的群众带来不便。比如,一些外出人员一旦丢失身份证,便不能及时挂失和补办临时身份证,甚至连乘车、居住等都要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丢失身份证信息得不到公安机关的有效处理,很可能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让一些人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不久前媒体曝出的一些网上买卖身份证事件,就说明确实可能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意义分析]
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既是主动作为,亦是顺势而为。一方面,“互联网+”的语境下,整合利用好大数据,就省得办事的民众“跑断腿”。实行异地办证,无论是技术条件还是物质准备,职能部门已有能力为民众奔波“做减法”。这缩减的是公民在市场机制下的交易成本,提升的是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公安行政改革,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更以扎扎实实的“获得感”,提升着行政改革的公信力。
异地受理身份证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便民措施,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政府正在改变公民身份管理的陈旧观念。“生活在别处”已经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人们的出生地、户籍地、工作地和生活所在地未必是统一的。长期以来,出于社会管理和福利分配等原因,属地化管理成了中国公民身份认证的首要原则,只能回户籍地办理身份证业务便是其中一个体现。中国的身份证实际上也地方化了,变成了某省某市某县的身份证。但是在政府眼中,不能将中国公民看成某一地的公民,而应当一般化为“中国的公民”。
[参考措施]
对于异地办理身份证业务专家认为:
一是期待尽快落实。从报道看,公安部给出的说法是“加快”。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当然需要时间,但最好还是能给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它早一日成行,群众便早一日受益。
二是期待提高效率。异地受理居民身份证,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精心研究,周密部署,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严密操作规程,严把身份核验关,但同时也得注重提高效率。如果居民身份证在异地受理所耗时间与回原籍办理差不多,那就不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了。
三是期待安全实惠。居民身份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丢失,很可能会带来巨大损失。这就要求异地受理时,安全防范工作必须跟上。比如,如何让挂失了的身份证能够及时失效,如何防止不法分子“浑水摸鱼”等等。同时,收费也要合理,不要借机新增收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