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5年6月,北京和杭州分别进行了一场“诚信测试”,两家超市被设置成没有收银员的“无人超市”,柜台上摆着收款二维码和流程图,顾客可以选择支付宝扫码付款,也可以把零钱投进收钱箱,全程由顾客自助完成。结果显示,诚信付款的顾客占多数,也有人只付10元钱就抱走昂贵物品,甚至是不付款“白拿”。主办这项活动的某征信机构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唤醒公众对信用的重视。
【标准表述】
[热点剖析]
“无人超市”招致了一些人的批评质疑。普遍的批评意见认为,当今社会诚信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无人超市”中多数顾客会诚信付款,一部分顾客会试探性地“部分诚信”付款,少数人会无诚信“白拿”,这样的结果是完全能够预料得到的。这样的“测试”不但对诚信建设没有实际的作用,有时还会让人产生反感,甚至起到刺激、放任顾客贪欲的副作用。
事实上,“无人超市”测试不出任何信用问题的结果。一方面,信用不是测试出来的,而是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互相依托的一种信任关系。这种关系无法测试,也经不起测试。另一方面,如果10个人守信,1个人不守信,少数不守信者弄垮了“无人超市”,我们显然也无法得出人们有没有信用的答案。不过,如果从活动主办方设定的目的来看,活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出了社会的诚信水平,有助于唤醒公众对信用的重视。
“无人超市”验证信用的意义不在于其信用销售模式能不能被复制。而是通过测试,让全社会反思:信用怎么评价,关联的商业服务和社会服务应该设置哪些门槛甚至禁区。
[综合分析]
当前,我们在诚信方面面临的问题,首先是由于历史诚信欠账严重,社会诚信水平不高,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尔虞我诈、贪污腐败等违背诚信道德和违法乱纪现象大量存在。其次,由于社会治理水平不高,法治环境亟待完善,对违背诚信道德行为的制约不严、惩戒不力,大量失信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裁,一些失信者甚至从失信行为中获得了巨大利益,社会诚信的匮乏缺失,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重大损失。
这场信用的试验再一次表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靠道德自律就能做到完美无瑕,毕竟“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到信用背后的契约精神的建立,以此来加强信用体系的制度化建设,才能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
[对策]
专家认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这些都要落实到社会诚信建设的具体工作上,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强化法律手段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大力构建“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推动形成“我以诚信待人,人以诚信待我,社会诚信蔚然成风”的良性循环。
惩戒失信行为,是当下诚信建设的必要动作。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深恶痛绝。事实证明,屡屡出现的失信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已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瑕疵”,而是为人所不能容忍的违规、违法,让失信违规者受到惩戒处罚,诚信行为也才能真正为每位公民所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