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申论热点治理垃圾围村
来源: 阅读:754 次 日期:2016-05-07 13:38:27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2016年申论热点治理垃圾围村”,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近年来“垃圾围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忽视了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不论是农民还是城里人,也都把农村垃圾遍地当作司空见惯的事。据住建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仅生活垃圾部分,若按每人每日产生0.5公斤计算,一年就可产生约1.1亿吨垃圾,这还不包含农村地区产生的建筑垃圾、农村工业废料。”此外,经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同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九分之一。两组数据表明,农村垃圾生产规模大,且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城乡二元在环境治理上差距明显。

2015年11月13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

[综合分析]

实际上,“垃圾围村”并非偶然产生、突然来袭,它正如“垃圾围城”一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不断加力,我国农村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从春种秋收,到衣食住行,大量的物质涌入的同时,其废弃品的“消化”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者,治理方法简单粗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还没有普遍推行。很多村居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垃圾“消化”场所,缺少相应的技术、人员、资金的支持;

二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中转变过来,对乱丢垃圾习以为常;

三者,整顿“垃圾围村”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支撑,仅靠村规民约等力量略显单薄和勉为其难。

四者,由城镇化、工业化所带来的——工厂向农村转移,固然在吸纳就业和拉动相关配套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上,为一部分地区的发展装上强的引擎,但也犹如一柄双刃剑直插乡村社会软肋。与之如影相随的环境污染令田园牧歌戛然而止,发展代价被转嫁到农民头上。

“垃圾围村”已成为农村不能承受之痛,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甚至危害着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横亘在“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上的“拦路虎”,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参考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一是要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环保知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应参照城镇管理办法,实行简单分类,袋装处理,定点放置,便于回收,这既需要村民增强环保意识,又需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与要求。

二是需要政府的治污决心与投入,如设置必要的环卫设施,组织清洁工定点定时回收,集中处理。在垃圾处理方式上,除了填埋,还可考虑建设垃圾焚烧厂,农村地广人稀,垃圾焚烧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比城市会小得多,更适合农村的垃圾处理。

三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农村与城市不同,可以将部分生活垃圾就地加以利用,如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可作高温堆肥,这需要资金投入与成熟的技术,亟待国家在政策、财税与科技方面鼎力相助,支持农村发展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的产业。

[标题示例]

“垃圾围村”还需“对症下药”

别让“垃圾围村”遮挡农村进步

[开头示例]

1.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垃圾围路围河,田地污水横流,村庄臭气熏天,饭桌苍蝇飞舞,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垃圾围村”,已成为农村美丽家园建设的短板。

2.不可否认,一些地方的农村脏乱差问题由来已久,粪堆、土堆、柴草堆等乱堆乱放,已经困扰了农村很多年。在农村,刚要看到传统类型的脏乱差开始好转,却又新来了新型的“垃圾围村”,这着实令人添堵。村容村貌正如一个人的脸面,如果整洁靓丽,不仅可反映农村外在形象,而且能反映农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取得的进步;相反,如果村容脏乱不堪,会让农村许多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蒙羞”不少。因此,必须彻底打破“垃圾围村”困局,还新农村一个整洁面目。

[结尾示例]

1.事实上,“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由来已久,改变起来并不容易。但是,让乡村重归山清水秀,关乎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做出艰苦努力、并付出可能的代价,决不能让“垃圾围村”成为难愈的“牛皮癣”。

2.建设美丽乡村人人有责,建好美丽乡村人人受益。要解决垃圾围村这一顽疾,关键点还在于政府和群众。简而言之,就是“内调外治”。政府在建立相应垃圾处理机制的同时,也应让村民群众树立“人人爱护环境卫生,个个参与环境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使天蓝、地绿、水清、屋净、人爽的美丽乡村新气象成为新常态。

更多信息请查看申论考试资料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