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正如《微时代》那首歌中所唱:“你有事可以微博里私信给我,你有事可以微信里留言给我。你没事看看微电影和微小说,你没事可以听听微音乐和陪陪我……”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从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信到微云、微评……,“微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社会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旧格局。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微”已然成为我们时代的主体文化样态之一。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日新月异已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更新媒体的“微时代”。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占比88.9%,较去年增长3.1个百分点;而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较去年分别降了2.4和0.7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占总体的79.4%。“微文化”凭借其即时便捷性、通俗性、动态化和个性化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深度解析】
[微文化的特性]
“微时代”的微文化的特征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个性,自由,草根,青春。
“微”文化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文化,DIY文化,微文化的口号是:Do It Yourself!
“微”文化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文化,它更多游戏精神而较少实用功利,微时代的选择权更加多样,更加自主;
“微”文化是一种草根参与的文化,一种祛魅的平民文化,一个去精英化时代的草根文化。“微”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低门槛(微投资),想拍就拍、想唱就唱。
“微”文化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它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微”文化是一种青春活泼的文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天然主体。
[微文化兴起的原因]
首先, WiFi覆盖提升、移动3G技术的成熟和4G信号的启用为网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同时,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完善,价格持续走低,也促进了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的形成。这些都为“微文化”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微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Line、Skype(MSN)、BBS等自媒体平台,运用文字、语音、视频和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时互动的交流和传递,具有“短、平、快”的显著特点。
其次,青少年是“微文化”传播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用户群。很多青年都热衷于通过微博、微信等“短平快”的形式抒发情感、疏解压力,其中既有对生活趣事的调侃,也有对人生社会的深思和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等等。
再次,在“宅”现象日益流行的当下,“宅男宅女”们更喜欢把自己放逐到独立的空间中,独自享受着一个人的世界。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大多通过网络来实现,如网购、网聊、网恋、网络社交、网上写作和阅读、网上理财等,不少年轻人的日常活动几乎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
最后,在“微文化”传播中,无论是发表生活随笔和个人感想,还是有见地的观点和评论,或者转发、分享有吸引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会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发帖、回复、转发、点赞”这几个动作虽然简单,却极大满足了青年网民的参与需求和表达欲望,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有效互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内心的成就感。
[意义]
微文化的发展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微文化时代,各级政府办理互联网政务时,无论机构或官员,坚持放下架子、少说官话、套话,明确自我定位、注重服务,以适时更新、强化互动为准则,倾听并积极回应网友心声,使政府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微文化时代,网络问政参政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发挥执政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互联网络成为推动政府“善治”、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新平台。
微文化的发展促进公民意识觉醒与成长。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主体,享有法律和政治规定的各种权利。但在一个信息相对封闭和不对称的年代,作为个体没有或者即使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也很难形成力量,特别是在权利遭到侵犯的时候会因“势单力薄”而很难维护自身权益。随着网络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及信息传递的高速和透明,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人人为主的自媒体迅速崛起,使得个人的力量迅速增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现场,成为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或者以转发和评论为模式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开放平台的建立提升了公民的参与精神。
微文化的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微文化的发展培育了新的消费热点。开发与微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服务性消费,拉动新的消费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文化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正确认识微文化现象:微文化的“利”与“弊”]
“微文化”虽“微”且“散”,却日益成为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新文化”,不可否认,它也是利弊相随的,既集诸多优点于一身,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效应,需要引起注意。
一方面,“微文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自我表达和群体交流,也方便了各种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微文化”正以其“微言大义”的内涵和“无微不至”的外延,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户用140个字“说出自己”、“传递信息”,用只言片语就能记录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也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这是“大而全”的传统表达和
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小行动也能汇聚成大磁场,“微而深厚”的“微文化”就是一种积聚的力量。
另一方面,“微文化”的兴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垃圾信息的泛滥、谣言的生成、负面情绪的传播、伪科学的散布,等等。在“微文化”背景下,由于信息生成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当信息在各自的社会化圈子网状扩散、迅速发酵时,不少人在不辨信息真伪的情况下,成为无意识的信息传播载体。同时,“微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碎片化,社会浮躁之风日盛,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社会文化的厚重性和整体性,使经典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更加任重而道远。
可见,从目前来看,“微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利多于弊的。所以,谈“微”色变实非明智之举,引导利用使其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磁场”,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对策】
专家认为
第一,在人人可以“发声”的“微文化”中,要开启微时代的人文精神建设。当前,基于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离不开人文学者的参与,我们应该带着从全球与本土出发的问题意识,以人文思考探寻某些价值共识,开启微时代人文精神建设。
第二,“微文化”要以理性思考为主导思想进行管理和引导。“微文化”要承担起思想领域传承发展的重任,要避开其发展过程中情绪化和虚假化信息等负面影响。因此要培养一些学者和知识大众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主流性的思想养分,使更多人认识到“微文化”也可以培育成一个理性文化的空间。
第三,建立“微传播”监测体系。在微时代的今天,针对“微表达”的开放性、散发性、碎片性等特点,各级行要建立“微传播”监测体系,通过专业职位设置或者第三方的信息服务,在第一时间抓取“微信息”,为相应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标题示例]
培育微文化凝聚正能量
引导微文化成为正能量的“磁场”
推送“指尖微文化” 构建“掌上正能量”
“微时代”要重视“微表达”
[开头示例]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和赛博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微”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结尾示例]
当然,只有网民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管理的升级、法治思维的营建、主流媒体引导能力的加强、社会文化发展的跟进都至关重要。加快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信任度,是增强公民心理安全感的重要举措。而只有全社会的心理安全感得以提升,“微时代”的舆论生态才能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