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申论热点预测美丽中国
来源: 阅读:736 次 日期:2016-05-09 16:30:19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2016年申论热点预测美丽中国”,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

近年来,雾霾天气笼罩大半个中国,面对持续的"严重污染"天气, 一些城市陷入束手无策的窘境,被公众戏称为"蓝天要靠风刮出来"。 2013 年6 月1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会 议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我 国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好大 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当前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管齐下、科学施策,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 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确保防治工作早 见成效,促进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标准表述

美丽中国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一种目标。

———周生贤

环境污染的原因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二是产业结构不合 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 民的普遍追求。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严 重威胁,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重视环境质量这个基本需求,采取有力措施, 推动基本环境质量公共服务上水平。

如何进行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 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 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将环境质量纳入公共服务领域。

比起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空气、水 和食物等的公共性是最高的,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也不是任何个人或其他 组织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这样的公共组织完成这样的使命,满足 群众需求。

二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考核。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在考核各级政府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时,把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等环境质量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内 容。通过严格的考核、严肃的问责,引导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 实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大力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水、空气和土壤等污染的 治理力度,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 的基本前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 四是加强环境质量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环境质量好坏,既 要让科学的监测数据说话,也要让群众通过切身感受来评价。要加大公 众的广泛参与和舆论的正确引导。

文章素材

1.标题

举各方之力塑青山碧水

美丽乡村建设环保先行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守望美丽家园环保一马当先

让环保落地让美丽绽放

2.开头

示例1:

古人曾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今,天空雾霾驱之不散,大地干涸, 物种逐日减少,生态危机直逼人类繁衍生息,困于此,痛疾至若何?“痛则 不通,通则不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而化之则生,适时而变, 正当时。

示例2:

朝花夕拾,在鲁迅的儿时记忆中,“百草园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 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 方”,鲁镇的山水、与闰土共处的乡村生活。这些鲜活的儿时记忆,成为心灵作品的活的源泉。而对于当前生活于乡村的孩子们,他们是否还能够 找到这般鲜活的场景与珍贵的记忆呢?

3.结尾

示例1:

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的升华;永续发展是一个庄严的承诺。“努力建 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用字字铿锵的郑重宣 示,用“美丽中国”的诗化语言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也燃起了未来美好 生活的新希望。

示例2:

天地化育之恩,当赞之,当感恩之,更当心存敬畏!人是自然的改造者,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之一员,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乃是人对自然之责。塑青山碧水,就让我们从当下做起,让经济发展的步调缓一点再缓一 点,让自然开发的步子慢一点再慢一点。中华民族历来重和合之道,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更多信息请查看申论考试资料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