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的具体工作部署。
近年来,党和政府把扶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向前推进。从2011年到2015年,仅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从272亿元增长到467.45亿元,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介绍,2014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2011年底减少522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74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比2011年下降5.5个百分点;今年有望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
尽管成就巨大,但我国的贫困依然面广程度深。洪天云指出,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意味着从2014年统计以来到2020年的六年时间,每年要减贫1170万,任务非常繁重艰巨。
【问题】
1.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2.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
3.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
4.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对策】
实施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因人因地施策。
1.加大精准扶贫力度,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2.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将1000万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3.实现1000万人左右的转移就业,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比如通过培训,为他们找到工作岗位。
4.农村贫困人口中还有2000万左右是农村的五保户,还有失能人群,需要用社会保障的办法实现对这些人的兜底保障。
【一句点评】
2016年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3月8日,习近平在湖南代表团表示:“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月10日,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强调:“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扶贫开发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