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学院介绍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 阅读:1136 次 日期:2016-06-21 15:36:24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学院介绍”,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法学院

法学院成立于2002 年6 月,其前身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学院现设6 个博士专业、5 个硕士专业和一个本科专业,下设8 个教学科研机构、38 个学术研究中心,是我国理论法学和公法学教育研究重镇。法学院以“法治天下、学问古今”为院训,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 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管理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学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3 人,其中教授36 人(含二级教授4 人)、副教授38 人,讲师9 人。博士生导师36 人,硕士生导师121 人。教师中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专家, 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精通实务与理论的实务部门专家,以及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在法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法学院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法学研究项目,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参与国家法律法规起草和审议工作上百次,多位教师先后多次受邀参加中央各部委、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重大法律问题论证工作。法学院对外交流活动广泛,与海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专家学者互访、交流等活动十分频繁。

法学院现有六年制本硕连读实验班学生1034 人、双学士二学位学生411 人、硕士研究生332 人、博士研究生145 人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17 人。法学院承担着国家“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国家“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两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以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和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为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法学院坚持法学教育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务能力。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法学院为学生提供多项国际交流和国际暑期班项目。

法学院团学活动丰富。成立有学生会、学生委员会、体育发展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举办有“法官大讲堂”、“律师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和“致知讲坛”、“倾听·悦读”、“法律人成长引航”、“巅峰职场”等品牌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法学院多年来为社会各界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就业率居于专业前列。六年制法学实验班硕士毕业生更是达到100% 就业。法学院毕业生除选择出国、出境或在国内升学深造外,主要到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等政府机关和律师事务所、银行、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法律实务相关工作。

民商经济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于2002 年6 月在整合校内相关学科各教学科研单位的基础上成立。学院设有民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法和民事诉讼法五个博士点和硕士点, 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现设民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财税金融法、社会法8 个研究所,非在编科研机构35 个。学院的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的共同特点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很高的关联度,同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应用性。因此,各学科之间交叉性强,协作空间大。建院以来,学院的教学科研按照“面向经济建设,贴近法律职业”的思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实行多学科交叉协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和风格。目前,学院这种具有高度外在延伸性和内在协调性的学科组合,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

学院现开设法学课程98 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2 门、省部级精品课程 3 门。学院以实习基地、诊所、模拟法庭为依托,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6 名,其中教授52 人(含终身教授1 人、二级教授5 人),副教授64 人。学院各学科共有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21 人。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 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 人,宝钢教师奖4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 人。近五年来, 学院教师发表论文950 余篇;教师撰写学术专著教材近200 部;主持承担纵向项目86 项,其他项目160 余项。

学院以“治学修身,经世济民”为院训,坚持创一流学科、建一流队伍、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的目标,践行学术立院、人才强院、和谐兴院的共识,端正学风和院风,推动改革和创新。学院遵循治学与修身并重、才识与德行俱进的育人理念,发扬追求卓越、崇尚学术、热爱集体的传统,努力培养志向高远、情操高尚、学识高深和情趣高雅的精英人才。

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共2308 人,其中本科生1530 人,研究生778 人。学院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良好, 本科生达97%,研究生近100%。

国际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前身为1989 年成立的国际经济法系,2002 年, 在原国际经济法系基础上正式成立国际法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有国际公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3 个教学单位,并设有国际法研究中心等16 个非在编研究机构。作为我国国际法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一直坚持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特色,在国际经济法、海商法、WTO 法、海洋法、国际私法基本理论和国际民事诉讼与仲裁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院现已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2 人,其中教授20 人, 副教授18 人;博士生导师23 人,其中兼职博导6 人,特聘博导3 人。多名教师荣获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学院教师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在本科教学方面,形成了以必修课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并开设多门专业选修课。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5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0 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 余项。

我院每年招收本科生300 余人。2012 年底,学校获批教育部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并自2013 年起在我院开设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每年招生约50 人,在涉外法律英才培养方面初现成效。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定期开展“国风讲堂”、“军都论道”、“万里随法训练营”等各类学生活动。在教学实践方面,学院教师每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外模拟法庭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 以上,其中许多优秀毕业生进入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求学深造。部分毕业生就职于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学校等企事业单位。

刑事司法学院

刑事司法学院是2002 年6 月在学校院系调整改革中,由原法律系的刑法学教研室、刑事诉讼法学教研室、刑事侦查学教研室、犯罪学教研室、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和原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部分师资组建成立。刑事司法学院是我校唯一设有两个一级本科专业的法学院,即法学专业和侦查学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使刑事司法学院在我校四大法学院中备受瞩目。建院以来,学院恪守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亮院、依法治院”的发展目标和“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端正教风、学风和院风,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打造多学科交叉协同、具有综合研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刑事法律研究队伍。经过刑司学人多年的共同努力,刑事司法学院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学院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7 人,其中,教授19 人,副教授23 人,讲师5 人;博士生导师9 人,硕士生导师45 人。学院还拥有专任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的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0 多人,以及众多来自于司法、行政实务部门的兼职教授20 多人。

学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将启发式教学融入教学之中,倡导科研促教学理念,教师开展科研、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论文专著获得各类奖项达百人次。

学院重视学生培养和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以培养品德优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学术组织的建立,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模拟法庭和辩论赛等学术活动,多次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或为学生做专题讲座,着力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氖围,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跃学习气氛,丰富校园生活, 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有部分被保送或考取本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或到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名校留学深造;部分到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海关以及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监察、审计等国家机关部门从事本法律实务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到企事单位工作。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是1985 年组建的政治系,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学院围绕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和公共事务治理已形成较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公共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拥有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 个,北京市二级学科重点学科2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 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 个。学院拥有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0 个博士点和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国际关系等14 个硕士点以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MPA)。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个,各层次在校学生1300 余人。学院注重国际化办学,与法国波尔多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国际城市管理协会(I CMA) 开展了深度合作,共建了学术机构和学生交换培养、短期交流平台。

学院现设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政治4 个系,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厚、教书育人成果突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74 人,其中专任教师61 人,教授27 人,副教授26 人。学院现有二级教授4 人,博士生导师17 人。学院教师在全国性学术组织具有较大影响,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政治学科及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各1 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3 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校名师、北京市师德标兵10 余人。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具有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政治分析能力、公共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到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外交外事、新闻媒体、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同时,近三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到境外、国外名校留学深造。

商学院

商学院于1979 年开始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1995 年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2002 年在充分整合校内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方面的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正式组建。现设有6 个研究所(系)、8 个非在编科研机构和6 个专业实验室。学院现设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3 个本科专业及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 世界经济博士点;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3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世界经济、会计学、产业经济、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法商管理(自设专业)、金融学、统计学、财政学等13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MBA 专业硕士点。

商学院拥有一支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实践等方面具有相当实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3 人,其中教授21 人,副教授23 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7%,具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占70%。学院的教学科研领域横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并充分依托和利用中国政法大学在法学方面的优势资源,专业发展具有鲜明的“法商互动”的特色,在中国高校的商学院或经管学院中正在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2012 年以来商学院共获得62 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和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资助的横向课题; 有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4 个,“智库”研究团队1 个。商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具有丰富的企业咨询培训和政府服务实践经验。

学院在学生培养中紧紧围绕“精商明法、敏思善行”的办学理念,提倡“个性化培养”与“团队教育”相结合。突出学风建设,重视健全评优导向激励机制,“雁阵计划”、“学习伙伴”、“班级达标”等活动在学风建设方面效果突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商经大讲堂”、“新商经”论文大赛、商务谈判大赛、“商院英才”评选等活动独具学院特色。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包括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一等奖、全国国际商务谈判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 全国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毕业生具有法商结合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业质量高。近年来,近半数本科毕业生保送或考取本校及其他国内一流高校的研究生,以及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企业的经济、金融与管理岗位就业,主要去向包括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各级政府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肇始于1952 年,系北京政法学院三大奠基学院之一,并于2005 年单独建院。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史上长期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贡献。社会学院现有社会学、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设有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硕士点,犯罪心理学硕士专业全国唯一;设有一个专业硕士授权点(社会工作);设有全国首创的政治社会学交叉学科博士点,此外还招收犯罪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学院始终以凝聚名师大家为追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原民进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雷洁琼先生、著名社会学家严景耀先生、王康先生均曾在我校任教。此外, 当代中国犯罪心理学学科的开创者罗大华教授领军的学术团队为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成为国内最早开展犯罪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研究并在此领域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的学院。学院现有师资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素质优良、潜力巨大。专任教师31 名,其中,教授8 人(含二级教授1 人,博士生导师3 人),副教授15 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 名, 占全院教师比例的90.3%;从海外留学归国的教师17 名,占全院师资比例的54.8%。学院教师队伍中已涌现出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一批教学名师并获得过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等多项教学奖励。在2012 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学院社会学学科的科研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在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包括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法律心理学、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等方面, 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秉承“正心明理、服务社会”的院训,学院强调学生全方位能力培养, 毕业生综合素质堪称优秀。诸多本科毕业生通过保研、考研等方式,进入本校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或出国求学深造。就业的学生,主要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政法系统的政策研究、行政管理、人事选拔、心理咨询等部门任职。学院建设了25 个实践教学基地,长期以来与从事社会管理、社区治理以及对心理学专业有稳定需求的党政军企等机构保持密切联合和稳定合作,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氛围和独特机遇。历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推荐,以及学生的积极努力下,通过各类形式充分就业的比例近100%。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设有哲学系(含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所)、中文系、历史研究所和艺术教研室,现有哲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本科专业,哲学、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注重人文学科与法学的交叉,率先设立了全国首个法治文化硕士点、博士点, 并在法理学二级学科下招收法治文化基本理论、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法治文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 人,其中教授19 人,副教授28 人,8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学院还从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媒体部门以及北大、清华、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密歇根大学、根特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聘请了60 多位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涌现了一批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如李德顺教授《价值论》是国内价值论研究开山之作。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以文化成” 的理念,重视基础学科固本培元的价值,发挥人文学科人文涵养的特点,把传授专业知识、丰富情感体验与培养健全人格高度统一起来。学校的辅修和双专业双学位模式,为学生宽口径、多渠道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路径。

学院每年组织中华文明月、人文知识大赛、戏剧演出、诗词大赛等有影响力的学生活动, 以及法治文化论坛、华岩论坛、中文论坛、北辰论坛、蓟门谈史等学术活动。学院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 已设置多项奖助学金。

本院毕业生,除了到境内外著名高校深造外,主要进入各级政府机关、银行、传媒、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 年6 月,其前身是2002 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心,以及成立于1985 年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同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专业人才。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共党史7 个硕士学位点;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 个博士学位点。其中,2008 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2 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 人,其中教授7 人,副教授23 人,高级职称比例占86%,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 人。学院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成果突出。学院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良好思想道德素养、掌握系统专业知识、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科研或从事党政宣传、组织工作的优秀人才。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果丰硕。自2005 年学院成立以来,已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工委研究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学生会、辩论队两个学生社团,组织“百家讲坛进法大”系列讲座、“星动法大”访谈节目、“思想导航”系列教育活动、辩论赛、体育文化节等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

近年来,每年约半数本科毕业生保送或考取本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等名校硕士研究生,或到美国、英国留学深造;其余主要进入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以及有关企业单位,负责党务、宣传、行政、组织、党团工作和管理工作。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语种多样、师资雄厚的学院。秉承“中外并蓄、德业兼修”的院训,坚守“开放办学、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培养具有扎实外语能力、熟练掌握语言转换技能、了解中外法律制度及涉外法律事务并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语+ 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特色。

外国语学院现设一个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一个翻译专业硕士点(MTI) 和英语、德语、翻译三个本科专业;下设六个研究所和一个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是我国法律外语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 年,前身是1994 年9 月成立的外语系,2002 年6 月改称为外国语学院,2004 年设立德语专业,2007 年设立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 2011 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 年设立翻译专业和以法律翻译为特色的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

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6 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55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 人,有留学背景教师62 人。学院还聘请外籍教师7 人。学院教师承担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及全校英、德、日、俄、法、意、西、拉丁等语种的公共外语教学重任。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学院开展以学术英语为核心、以分科英语为特色,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并重,英语与专业、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多元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同时,学院教师还活跃于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等科研领域,承担并已完成多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显著;学院每年邀请国际国内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及论坛,旨在搭建理论和实践指导性相结合的学术活动平台,拓宽学生视野;在积极提升国内学术竞争力的同时,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思路,每年派出学生到国外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经过多年跨越式发展,外国语学院凭借国内一流的外语教学科研队伍, 以“法律+ 外语”为特色,在我国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和德语三个专业在读本科生共计502 人,英语、德语、俄语和法语语言文学四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49 人,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硕士15 人。 多年来, 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均达到97% 以上,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外交、对外经贸、教育、法律、新闻等各条战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开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 年7 月,其前身是2002 年6 月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本科专业除新闻学外,2015 年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院拥有政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宣部重点联系的十所新闻院校之一。

学院下设3 个研究所、1 个实验室、6 个非在编研究中心。分别是:新闻学研究所、传播学研究所、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新媒体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传播法研究中心、法治传播学研究中心、政法宣传与舆情研究中心、民意研究中心。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多学科复合型、高学历、国际化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9 人,其中教授5 人,副教授13 人。15 位专任教师拥有海外知名大学学位或访学研究经历,1 人获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人获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2 人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学院现有兼职教授42 人,硕士生兼职导师30 人。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法学素养和法治意识、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以及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的应用型、复合型传媒人才。学院学生先后获得第七届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比赛(英国牛津大学主办)前八强、首届中国大学生“方正、飞翔奖”PAD 版面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已成功举办五届北京高校联合电影节、八届模拟新闻发布大赛、一届新媒体创意大赛,成为跨高校、跨地域的学生品牌活动。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54 名(其中,本科生249 名,研究生107 名)。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校前列。毕业生就业单位既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检察日报、新浪网等新闻传播单位,也有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实现了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双向推免。

2013 年,全国首家新闻传播与新闻法制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2014 年,光明日报社与我校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明政智库”揭牌,大大加强了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力。2015 年,第二届“法治中国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学术影响力。目前,学院已构建了依托法学优势、凸显实践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获评为教育部教学创新项目,走在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前列。学院将全面适应网络和新媒体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完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力争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新媒体/短视频平台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099533/13759567129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1093837350(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