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内容
1 、理解文章中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的初步要求就是理解自然段的内容。来看一篇文章--《聪明的华佗》。
第一段:“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去当学徒。”这一段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中交代了华佗是谁,后两句告诉我们因为爸爸去世,妈妈送他去当学徒。
第二段:“蔡医生想考考小华佗。他看见两只羊在那打架,叫华佗把他们分开。”这段共有两句话,是说蔡医生想用使两只羊分开这件事来考小华佗。
第三段:“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很凶。华佗看见了,心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段讲华佗看到这种情况以后,要想办法。具体的办法是什么,第四自然段进行了介绍。
第四段:“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羊看见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争斗的羊就被华佗引开了。”
实际上第二至四自然段,都在写蔡医生出题考华佗。华佗用嫩草巧妙地引开相斗的羊,这正是华佗的聪明之处。
2 、在理解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自然段组成的。理解自然段的内容以后,还应该把他们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得出整篇文章的意思。自然段的意思一般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理解:这个自然段写的是谁,他 ( 她 ) 做了什么,或者怎么样了。这样就可以把自然段的内容了概括出来。
例如,《我要的是葫芦》
第一自然段:"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了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 !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一段有五句话,主要意思是: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实际上,我们把每一句话最主要的内容串联起来,就是这段话的意思。 ( 谁:有个人;怎么样:种了葫芦;葫芦长了叶、开了花、结了葫芦,他特别高兴。 )
"有一天,他看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长到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段话是说这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希望它快长大。这也是按照“谁,怎么样”的思路来概括主要意思的。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长蚜虫了,快治一治吧。'那个人认真地说:'什么 ? 我要的是葫芦,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 "'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街坊让他治叶子上的蚜虫。他不听,认为叶子上长蚜虫,跟葫芦没关系,不妨碍葫芦的生长。再进一步概括就是一个邻居告诉他要治叶子上的蚜虫,他却不在乎。
“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说,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按照“谁,怎么样”的思路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出来,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故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只是注意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管,街坊劝他他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就全落了。我们读完以后一定会受到启发:如果我们只顾葫芦不顾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这就说明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要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理解课文的方法:通过每一句每一段的意思来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并弄懂一些道理。再来看一篇文章--《司马光》。这篇文章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讲古代有个孩子叫司马光;第二段讲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一口盛满水的大缸;第三段是讲,有个小孩子掉进了大缸;第四段讲,别的小孩子都吓哭了;第五段讲,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把缸砸破了;第六段讲,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综合六段的意思,就知道本文讲的是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耍时,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中,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出小朋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