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语言正铺天盖地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针对网络语言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6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4.2%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46.0%的受访者担心会污染汉语。28.5%的受访者觉得会有助于汉语发展,25.4%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51.9%的受访者直接建议,出台相关措施,保护汉语纯洁性。受访者中,80后占45.3%,90后占21.9%,00后占1.0%。
阅读材料,请以“我看网络语言的发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述深刻,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参考范文】
我看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萌萌哒”、“有钱、任性”、“也是醉了”等网络流行语早已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而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这项调查提示我们,在享用网络语言所带来的便捷、乐趣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威胁。
网络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时代意义,体现了民族思想的活跃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内涵和形式,也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创造性。适当使用网络语言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魅力,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具亲和力,更接地气,更好地为生活、工作服务。“给力”这一网络用语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时,不但增强了人民日报的活力和表现力,而且也意味着人民日报打破了以往严肃正经的形象,开始以“亲和、亲民”的形象走入大众视野。2015年钟声敲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用“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这个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更是体现了网络语言发展的划时代意义。
网络语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进步意义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汉语字母缩写形式造词,语言低俗化、标签化等网络语言给汉语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互联网发展初期英语占有极大优势,一些汉语使用者,使用大量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形式造词,如早期很常见的MM(美眉)、RT(如题)、BT(变态)之类;一部分网络用语虽然流行,但是却带着低俗、嘲讽和戏谑之意,“xxx,你家里人知道吗?”“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爸是李刚”等等,这不仅展现不了现代汉语本身的语言魅力,还会威胁到了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汉语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信息化的今天,针对网络语言,我们要取其利,避其弊。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网络语言具体使用规范,净化粗俗、不雅的网络用语,并以积极的行动去引导、规范网络流行语。公民要自觉鉴别和摒弃低俗网络用语,全民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让网络语言生动、活泼、健康、有序的发展。
全民网络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网络语言,多元化的交流也离不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语言文明中的必然产物。在日新月异的网络语言发展中,我们应以宽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努力将好的网络用语与现代汉语结合,推动现代汉语的时代发展,永葆现代汉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