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14日),教育部、人力社保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今后,教育部和人力社保部等部门将及时发布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等与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专业倾斜。
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等。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对人才需求量较大,预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为7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为300万人,电力装备领域人才缺口为411万人,航空航天装备人才缺口19.8万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人才缺口16.4万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人才缺口6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68万人,农机装备人才缺口16.9万人,新材料人才缺口300万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人才缺口25万人。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6%以上。
我国将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在贯通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方面,普通中小学要在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同时,要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制造业相关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把制造业相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支持制造业重点企业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今后,教育部和人力社保部等部门将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
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推动制造业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类专业二级学院(系);制造业国有企业所举办的与企业经营方向相符、办学效益好的职业学校原则上应予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