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深度解析:全面守法与法治精神
来源: 阅读:589 次 日期:2017-03-15 16:59:17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申论热点深度解析:全面守法与法治精神”,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十八大三中全会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次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

法治中国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全体公民普遍信仰法治的社会环境。总体来看,经过多年来的法治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全民的守法意识在逐渐增强。但是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遵守法律的风气,甚至有不少知法犯犯现象。而一些乡村法治荒漠化比较严重,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也急需解决。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

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

——李克强

国无长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依法治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公民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传统上,我国是熟人社会习俗积重的国家,长期缺乏法治传统和法制意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大量存在。法的意识远未渗透到我们一些为政者、执法者和公民的血液中,法制意识欠缺,与学法、懂法、知法、用法的差距很远。

第二,法律制度不尽完善。

我国立法虽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但很多法律质量不高,效果不佳。许多法律、法规制定的过于笼统,法律本身的逻辑结构不严密,条文规定过于原则,在执行中缺乏可行性。在法律体系内部,由于对立法活动协调和监督不够,对某些过时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清理,造成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相互抵触,影响法律的整体和谐。

第三,执法力度不够。

现实中有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不仅造成了社会管理的失序,而且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积累和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究其原因,除了法治精神未深入人心外,关键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第四,司法的公正性独立性受到社会质疑比较多。

司法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无论在司法理念、司法政策,抑或在解决社会冲突与纠纷的能力与技术上,都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司法实践中不能严格执行法律,在程序或实体上背离法律,甚至枉法裁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司法裁决的公正性与社会公众的预期有较大差距。

【意义分析】

首先,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再明白不过地说出了全民守法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全民守法,努力让守法成为全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将大大提升各类守法主体学法知法遵法的自觉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人人守法、事事依法”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冲突,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必然是一个全民守法的社会。

最后,全民守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大力推进全民守法,努力让守法成为全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将有效促进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矛盾的产生,将有效促进民众依法维护权益、表达诉求,将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纳入法治轨道,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对策措施】

对此,专家认为:

一是要敬法畏法,塑造法治精神。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学法、知法、用法、敬法、畏法,做法治精神的代言人和践行者。要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老百姓听得懂、能接受、愿参与,激发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热情,增进广大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知。

二是营造有利社会成员自觉守法良好氛围。

民众守法意识既是立法的精神源泉,又是法律实施的社会心理保障。要通过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让厉行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共识。努力让信法、守法、用法成为每一个干部的工作方式、每一个公民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养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风尚。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建设法治中国 再塑礼乐神州

培育法治文化 涵养法治精神

【开头示例】

卢梭曾经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不仅要求人们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任何行为都恪守法律,而且要求全社会对法治的敬仰和推崇。

【结尾示例】

严复曾言:“贫民无富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法治中国不但意味着优良而科学的政体,蕴含着意义世界的秩序和洽切而和谐的人世生活;法治中国必然是良法之治的中国,必然是具有国家德性的中国,也必然是公民崇法信法守法的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精神,是政府职责所在,也是每个公民的期望所在。

更多信息请查看申论考试资料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新媒体/短视频平台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099533/13759567129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1093837350(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