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37新闻传播学院 0552新闻与传播)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阅读:5823 次 日期:2017-09-21 16:35:48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37新闻传播学院 0552新闻与传播)”,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一、 招生宗旨

北京师范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14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光明日报社合作共建。其前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自1993年开始招编辑出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设置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多年来,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活跃在北京及各地新闻出版机构、媒体及行政机关等部门,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有院士、长江学者等一批著名学者。

我校2018年拟招收的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和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互联网产品经理方向硕士,旨在培养适应当代新媒介环境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新闻传播理论和文化创意思维能力以及媒体实践经验,能够从事多种媒体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 招生人数

我校新闻传播学院2018年计划招收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25人,其中接收推免生15名左右;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互联网产品经理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15名。

三、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18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8年9月1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可以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条件为①修完大学本科全部必修课程;②在所报考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两篇以上(含)论文;③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

(5)在国(境)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国防生及现役军人报考,必须符合解放军有关部门的规定。

非应届在读研究生(含单证专业学位硕士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就读院校同意,并在录取时先办理原就读院校的退学手续。我校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攻读两个以上(含)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四、报名

【说明:考生报名前应仔细阅读我校的报考条件,确认完全符合后再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必须如实、准确地填写信息。凡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不予录取。报考资格审核将在录取阶段进行。】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缺一不可。考生须于2017年10月10日—31日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并按照所选报考点规定的时间持有效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应届生持每学期均注册的学生证),到报考点指定的场所进行现场确认。考生对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和确认,报名结束后考生报名信息不再允许修改,因考生信息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自行承担。

五、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阶段。

(一)初试

2017年12月23日至12月24日。

初试具体地点由报考点安排。

2.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②204-英语二(满分100分)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满分150分)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满分150分),均为笔试。

以上科目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为国家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3.准考证请于规定时间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考生凭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二)复试

1.达到我校自主划定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具有复试资格。复试大约安排在2018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届时将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公布。

2.复试内容包括外语(口试)、新闻传播发展前沿(笔试)、面试。

3.实行差额复试。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要进行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

5.复试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

六、录取

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工作业绩、思想政治表现等因素确定录取名单。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非定向就业硕士生的人事档案必须转入北师大,户口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迁入北师大,毕业时采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定向就业硕士生的人事档案、户口均不迁入北师大,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单位就业。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协议。考生需自行处理与工作或学习单位因考试录取而产生的所有问题。如果因此造成不能复试或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体检在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任何时候发现弄虚作假者,我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责任由考生自负。

七、学制及培养

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学制两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到一年半,实习半年到一年;非全日制互联网产品经理方向硕士,学制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两年,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一年。

新闻与传播硕士将强化应用型课程和专业实习。注重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际调查研究的教学方法。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兼职导师为辅。校外兼职导师为新闻出版和新媒体业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术前沿讲座、专业实习指导、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的工作。

学生在学制年限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符合毕业要求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注明全日制/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八、学费及住宿

(一)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

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均需缴纳学费。学费总额为3万元,分学年平均缴纳,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时缴纳1.5万元。

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生享受公费医疗。符合条件的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专业学位硕士生奖助学金包括:基本助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具体内容见学校出台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设立方案》(师校发〔2014〕31号)及相关文件。全日制学习形式的非定向就业硕士生享受学校基本助学金。

由于学校住宿条件有限,以推荐免试方式录取的由学校安排住宿。参加统考录取的,在校期间学校不安排住宿,由学生自行解决。北京地区的定向就业生不安排住宿。

(二)非全日制互联网产品经理方向硕士

非全日制互联网产品经理方向硕士学费总额为12万元,分学年平均缴纳,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时缴纳4万元。

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方向硕士生不享受助学金,不安排住宿。学院根据学习情况设立奖学金。

九、招生信息及联系方式

1.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公开发布。推免生接收、报名、初试成绩、分数线、复试安排、拟录取名单等均可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bnu.edu.cn/)查询,请及时关注。

2.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出售参考书或办理邮购业务。

3.联系方式:

(1)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及传真:(010)58803992,办公地点:京师大厦9307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9307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010)58808156,电子邮箱:yanzh@bnu.edu.cn,传真:(010)58800519;办公地点:前主楼A区212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75。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