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稳定重能力 选材典雅设题新
——2014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依据《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从总体上看,今年语文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材典雅唯美,设题新颖别致,卷面清新自然,试题难易适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一、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今年的语文试卷在保持试卷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如第一大题没有涉及对标点符号的考查;第四大题第15小题“默写名篇名句”改变了往年要求考生四选三的形式,直接给出六句话让考生加以填空;第六大题现代文阅读,取消了选做题的形式,直接给出了一篇文学类文本让考生阅读答题,减轻了考生的阅读量,可以使考生快速答题。试卷结构的相对稳定,可以使考生迅速进入考试状态,对试卷没有陌生感,从而更好地发挥考试水平。
二、注重对考生语文能力的考查
山东卷历年都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今年也不例外。如第一大题第1小题对字音的考查,改变了以往标音识别的考查形式,采用了不标音辨识的形式,每对加点字读音都具有形近音似的特点,如“湛蓝/斟酌”“毛坯/胚芽”“咆哮/酵母菌”等等,这样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读音基础知识才能加以正确识别,避免考生仅仅通过答题技巧就可得分的可能,突出了能力的考查。第5小题对成语的考查,四个成语分别是“不寒而栗”“反戈一击”“广开言路”和“各有千秋”,这些成语都是考生常见的,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经常容易用错,考生只有真正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掌握它们使用的语言环境,才能加以判断。又如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三个题目分别从“概括主旨”“对‘调理心情’做法的判断”以及“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角度进行考查,这就需要考生必须对选文的文意和观点准确理解才能加以判断,避免考生仅仅通过核对选项和原文的异同就可以判断的弊端,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再如第14小题突出了对考生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第16小题突出了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第22题突出了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等等。
三、选材注重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今年试卷最突出的特点是在选材上具有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典雅唯美,清新自然,使整个试卷充满了语文的美感,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如第二大题论述类阅读材料选取了梁漱溟《朝话》中关于“心理调整”的一段文字,语言平实,口语化强,逻辑清楚,条理性强,而且内容与考生贴近,读起来极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改变了以往选材局限于文化、历史及哲学类的文章,避免了语言晦涩、概念缠绕的毛病,是一个大的突破。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明代大家方孝孺的《詹鼎传》,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古文传记,传主酷爱学习,为人正直,公正廉洁,人物关系简单,语言规范平实,可读性强,意蕴丰富。古代诗歌的选材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以往只选一首诗词进行考查的惯例,而且在内容上跳出了以往表现孤独、思乡、羁旅、伤春等感情诗歌的圈子,选取了宋代陈与义的《寻诗两绝句》,意境生动,形象鲜明,表现出名家高超的构思练意练句的水平,所选篇目经典,艺术技巧精湛,给人以古典艺术的享受。第六大题现代文阅读材料采用的是黄裳写于1956年的《浣花草堂》,从文体上看是游记散文,但是文章内容的主旨却是针对当时评论杜甫片面极端的风气,肯定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重新评价杜甫。文章主题立意高,技巧纯熟,作者的观点在叙述、描写的文字中含蓄、优美地表现出来。考生本身对杜甫较为熟悉,在考试答题过程中可以对杜甫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深化。
除了上述几篇大阅读材料外,整个卷面也处处体现出传统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如第4小题成语的考查涉及到先秦诸子名家的文章风格;第5小题病句的考查涉及房地产和商品房价格的现实问题;第16小题概括信息涉及24字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第17小题采用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图片温馨动人,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第18小题,要求考生组合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的对联,对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了解春节和端午的节日特点,还要懂得对联的特点,更加突出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具有良好的价值导向。第23题作文材料本身就极具诗意和审美价值,“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四、设题另辟蹊径,别致新颖
纵观全卷,今年的试题在设题思路上也与以往有了较大不同,能够另辟蹊径,别具匠心,更加符合考查考生能力的要求。如,第二大题第7小题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判断“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而四个选项本身都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考生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同时又与文本观点紧密结合,避免考生不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就直接答题,设题巧妙,匠心独运。文言文阅读的第12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四个选项不仅仅是对原文的单纯翻译,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尤其是对错项的设置,考生如果不细心阅读理解原文,就不容易判断出来。第14题鉴赏陈与义《寻诗两绝句》,这两首诗最突出的两点是陈居士的形象与写景,因此两个考点即围绕此两点设置,第1问概括分析“园花经雨百般红”“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写景色特点的不同,第2问要求考生概括陈居士的特点,既抓住了诗歌的关键,又为考生答题提供了抓手。又如第18小题关于对联的考查,这一题型的设计,既可以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中的连贯得体、对偶平仄等方面的能力,又可以考查考生关于节日、对联等传统文化的知识,一题多考,难度适中,这也是试卷中的一大亮点。再如第六大题文学类文本的设题也较有特色。文本选取的是一篇游记,但又不单纯是一篇游记。第19题“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这一设问,就提示了考生本文的主旨和写作目的;第20题理解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选取的是文中最重要、最富有意蕴的两句话,且其一为对杜甫的评价,一为对杜诗的思索,考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更加有助于对整篇文本的深刻理解;第21题关于作者对杜甫新认识的概括的问题,考生在前两题的基础上就可以较为清楚地归纳和概括;第22题为探究题,“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核心和关键,是在前三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和挖掘,不仅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文本和作者的观点,而且对考生如何去全面评价一个诗人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四个设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设题十分精巧。
总之,2014年语文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在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材料的选用突出了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卷面清新,选材典雅,考点明确,设题精巧,难易适中,是一份文质兼美的优秀试卷。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