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位于健翔桥校区,地处海淀区与朝阳区交界处的北四环中路,邻近奥林匹克中心区和北京高科技园区,人文景观众多、高等学府林立、交通四通八达。学院一至四年级所有本科生均在健翔桥校区就读。2014年起,计算机学院的所有本科专业全部实行一类本科招生,并实行大类招生改革,即学生入学后统一培养,1年半后分流进入各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适合的专业学习的机会。
学院的计算机教育历史起源于1978年建立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计算机软件专业,2008年在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科学与工程系、基础二部计算机教研室、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计算机与自动化系计算机教研室基础上成立了现在的计算机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此外,学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北计算所联合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信息检索与内容理解、数字文化传播、计算语言学6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网络信息检索与内容理解、数字文化传播、计算语言学为我校自主设置的特色学科。
计算机学院在校本科生人数约1440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约720人,软件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各约360人;在校研究生人数约170人。
学院共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师60余人。建立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和研究生为梯队的学科队伍,通过引进高级人才,挖掘学科潜力,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应用的综合优势,以及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的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学院教师出版教材20余部,其中《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人工智能教程》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等计算机类教材分别获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二十一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以及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等荣誉。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和网络工程系等三个教研机构和一个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属学院计算中心、微机与接口技术实验室、EDA/单片机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软件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集群机实验室、网络原理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和中科大洋数字媒体联合实验室等11个专业实验室。此外,学院还建有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开放系统校级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研究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和网络系统性能评价与安全研究室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的设备和环境均达到国内高校的先进水平。
学院近年来在已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有特色的、前沿领域的学科研究方向,围绕信息检索技术与应用、置标语言与多媒体技术、智能中文信息处理、网络安全与系统性能评价、软件建模理论与方法、软件测试技术与方法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逐渐形成了专业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并部分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本学科点近五年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9项,发表论文456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91篇。科研总经费达1896万元。
学院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下办学特色: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重视学风建设,学院专门设有“雨厚”新生奖学金;重视学生第二课堂,倡导学生科技活动,学生在全国、全市学科竞赛中累创佳绩;重视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教学规范管理,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014年起,计算机相关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在1-3学期实行大类培养。根据“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协作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大类以公共基础和大类基础课程为支撑,通过模块化专业发展课程和专业分流指导,为学生提供自主兴趣选择与专业发展的空间,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计算机大类培养将使学生具备:健康的思想和身体,良好的IT职业道德与责任、诚信与法律意识;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较扎实的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英语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
计算机大类培养的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面向对象技术、专业发展概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工程。大类培养主要实践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实践、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设计和操作系统实践等等。
学院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国家和首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历年来,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高,并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就业质量超过全国同类专业的平均水平,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呈现以下优势:动手能力强、环境适应快、工作踏实认真。毕业生中已有一批学生有所成就,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公司CTO等高管人才。
学院与爱尔兰国立考克大学、爱尔兰格林菲斯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美国加州圣荷赛州立大学、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帕克赛德分校等多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本科2+2/3+2/3+1办学模式,硕、博士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师进修与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赴上述学校学习,并取得良好成绩,受到校方好评。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