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指南光电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 阅读:1369 次 日期:2014-10-15 11:05:18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2015年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指南光电工程学院专业简介”,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网校上线了!

>>>点击进入 <<<

网校开发及拥有的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外语类、外贸类、学历类、

职业资格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2月,现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五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四个二级学科)和“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微电子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重庆市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学校品牌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布控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和重庆邮电大学博士学位立项建设支撑学科。

学院拥有“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光电器件及系统研发平台、光信息技术实验室、微电子技术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和射频技术实验室。学院“微电子工程中心”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电工实验中心”和“微电子专业实验中心”是重庆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敬业奉献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已形成了以博士、教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学院现有教师9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讲师43人;有25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具有硕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7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重庆市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教师中有4人次获省部级先进个人称号。

学院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研发为目标,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终端芯片、数字多媒体广播核心芯片的研发上取得原始创新成果,形成自主研发核心竞争力。以高端数字医疗设备研发为核心,在血液净化系统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血液净化设备等数字医疗高端关键设备的研发能力。以传感器为代表的光电器件研发为重点,在专用传感器开发及系统应用方面取得一批关键成果,形成光电器件及系统领域的鲜明研发特色。以基础研究为助力,在半导体材料理论、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学科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的研发特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技术开发与推广、对外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教师共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共承担包括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目,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近10项,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血液净化系统监测与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及整机设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3G科技创新引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提升”和“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人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部省级奖励30余项。学院先后有6个班级荣获重庆市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学院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毕业生的就业率、签约率和考研率一直名列重庆邮电大学前茅。

为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2011年,成立了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学院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四联集团、重庆渝德科技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重庆神州龙芯科技公司、平伟光电等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本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共同构成我校电子信息大类的主干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学科方向、学术团队、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发展。

本学科拥有重庆市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微电子工程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光纤通信技术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目前本学科已经在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和通信与测控中的电路系统与电磁理论等方向上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近五年发表论文52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49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1项,特别是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团队参与的“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半导体材料研究团队完成的“稀土体系光谱的理论研究”项目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本学科还获国家级和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近五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30人,授予硕士学位205人,并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本专业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半导体器件物理、晶体管原理、高等电磁场理论、光波导理论、光通信新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非线性系统的混沌与控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微波电路等。

080300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以光学为主的,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学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学科,包括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分支,成为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学科拥有一支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依托工信部和重庆市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在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光纤通信系统、光电材料与器件以及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等领域已经形成稳定的、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项目等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50余篇。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激光物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纤通信原理、高等光学、集成光学、数字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光纤传感与检测技术、非线性光学、微机电系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本学科以电工理论为基础,突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本学科目前主要从事电子新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理论与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本学科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版专著10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承担十余项国家、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多项,特别是在通信电子新技术等研究方面成绩显著。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现代电路理论及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高等电磁场理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射频识别原理与系统设计等。

085209集成电路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包含了当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和精密加工等技术的最新发展。集成电路高密度、小尺度、高性能的特点,使得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成为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集成电路的应用涉及网络通信、计算系统、信息家电、汽车电子、控制仪表、生物电子等众多方面。设计并制造集成电路作为应用产品的核心,是现代电子系统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赢得竞争力的要求,同时也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的关键。

我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44、26研究所、四联集团、重邮信科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在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本专业聘请了具有丰富科研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科研院所及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型支撑。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半导体器件物理、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电路优化设计、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集成电路CAD、微处理器结构及设计、集成电路测试方法学、微电子封装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VLSI数字信号处理等。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 网站帮助|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简要咨询须知| 加入群交流| 手机站点|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 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