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读本第二部分第十二章
来源: 阅读:24060 次 日期:2010-09-25 14:08:23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读本第二部分第十二章”,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第十二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充分认识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理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全面掌握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祖国统一、外交等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通过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指导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描绘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可以保持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基本的发展趋势。总体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比较有利,机遇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世界仍处在大变动、大调整之中,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挑战更加严峻。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市场更加开放,科技创新成果和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更加广泛迅速,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加快进行,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在增加。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能源资源价格不断攀升,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二是世界多极化加快发展。欧盟、俄罗斯的力量在加强,中国、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大国正在兴起,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上升,各种区域性组织空前活跃,多极化趋势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国际形势的总体稳定。但同时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短期难以稂本改变,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还将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是世界安全形势比较复杂。世界总体和平稳定,各国更加重视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但同时国际安全挑战依然严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世界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突出,疾病传播、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时有发生,能源、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增多。我们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转移加快的新机遇,妥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新挑战,有效回应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维护自身的发展利益;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有力应对和解决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

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利用外资持续增加,“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强,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比较困难。改革还处在攻坚阶段,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关键在于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好影响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1.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与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都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制造业大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钢铁、煤炭、水泥、化肥、棉布等都位居世界第一。农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起步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载人航天飞行顺利实现,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我们在各个方面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新的体制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我国开放型经济进人新阶段。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 16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国家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3.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呈现新面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司支酉己收入达到1578 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达到47 1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 17885亿元。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新的起点,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肩负着新的任务和使命,也对我们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第二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人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1.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人,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描绘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对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从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确定了重点任务,明确了今后我国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要突出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特别是推动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继续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自主创新的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全社会都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观念。要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

5.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为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工业化以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为开端,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而处于统治地位。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从世界工业化进程、信息化发展和我国国情来看,传统的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重工业优先、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不断探索和走出一条既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要求,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强大动力。许多发达国家正在通过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抢占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信息化为我国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有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我国工业化已进人高速增长阶段,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高关联度、高感应度、高带动度和高渗透性、高倍增性等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与扩散,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在不同工业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把握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蓬勃兴起的大好机遇,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带动一批新产业兴起和发展;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更多信息请查看 公务员选调及遴选 资料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 网站帮助|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简要咨询须知| 加入群交流| 手机站点|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 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