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政法学院2015年招聘硕士(本科)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2015-04-23来源:甘肃政法学院

网校上线了!

>>>点击进入<<<

网校开发及拥有的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外语类、外贸类、学历类、

职业资格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

一、参考书目

张维达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二、考核内容

(一)导论

考核内容: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

(2)古典政治经济学

(3)庸俗政治经济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

(4)社会生产方式

(5)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9)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方法和意义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1)识记:物质资料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生产关系“四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规律的类型。

(3)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二)商品与货币

考核内容: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2)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三种历史类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商品

(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的含义。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的含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个别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交换比例。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货币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各种内存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3)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考核要求:

(1)识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的五种职能。

(2)领会: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本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3)应用:如何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考核内容:

1.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和前提。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增殖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

(2)资本的本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资本是一种价值增殖的运动。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4)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的含义。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基本因素。

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4.资本主义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3)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的内容。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考核要求:

(1)识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

(2)领会: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工资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

(四)资本积累

考核内容: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

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再生产的类型。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含义。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2.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1)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

(2)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

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3)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含义。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相对剩人口。

(2)领会: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3)应用:经济增长中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方式。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

考核内容:

1.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含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3)产业资本连续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2.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次数和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及其与资本循环的联系和区别。资本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时间。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固定资本的涵义。流动资本的涵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的折旧。固定资本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的折旧率。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涵义。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公式。影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年剩余价值率的涵义。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个别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总资本运动及其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及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

考核要求:

(1)识记:资本循环的涵义;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周转的涵义;资本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时间;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预付资本总周转及其计算公式;决定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因素。

(2)领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实现资本连续正常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次数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条件和内容。

(3)应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

(六)剩余价值的实现

考核内容:

1.利润和平均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的本质。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的概念。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概念。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构成。生产价格和价值在质和量上的差别。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超额利润。

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的作用。

(2)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现途径。商业利润的本质。

3.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特点。

(2)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利息率。利息率的界限。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

(3)股票和股票价格

股票。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

4.资本主义地租

(1)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的涵义。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级差地租的源泉。

(2)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概念。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的源泉。

考核要求:

(1)识记: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利息和利息率;股票和股票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土地价格。

(2)领会:成本价格的意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现途径;借贷资本的来源和实质;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原因和源泉。

(3)应用:市场机制与平均利润的形成。

(七)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考核内容: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的形成

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的垄断利润;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考核要求:

(1)识记: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资本输出的意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和手段。

(2)领会: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应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干预。

(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考核内容:

1.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1)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必然性。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

(2)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与解放、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2)社会主义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进程中的特殊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以及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及体现。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性。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形式和作用。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方式主体地位的含义。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重要意义。

(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及其作用。

(3)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看待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

考核要求:

(1)识记: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领会: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及体现;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3)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现实意义。

(九)市场经济体制

考核内容: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1)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加快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加快要素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市场机制

(1)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的含义。供求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2)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的含义。价格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的含义。竞争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3.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构成

市场体系的含义。市场体系构成的分类。

(2)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的含义和分类。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

(3)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的含义。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2)领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3)应用: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十)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考核内容:

1.财产所有制和微观经济运行

(1)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和产权

财产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的含义和内容。所有权和产权的联系和区别。产权的基本特征。

(2)产权制度和微观经济运行

产权制度的含义。产权制度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2.企业制度

(1)企业财产制度

企业财产制度的含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

(2)企业制度的演变

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3.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

(1)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

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容。资本经营的含义。资本运营的条件。

(2)企业经营机制

企业经营机制的含义。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发展机制。

(3)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

资产重组的含义及途径。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资产重组的主要形式。企业兼并的含义和类型。

考核要求:

(1)识记: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产权;企业财产制度;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企业经营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发展机制;资产重组。

(2)领会:所有权和产权的联系和区别;产权的基本特征;产权制度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企业制度的演变过程;资产重组的途径;企业兼并的类型。

(3)应用: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资产重组的意义。

(十一)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考核内容: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品的含义及构成。国民收入的含义及形式。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2)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的长处和缺陷。MPS体系的长处和缺陷。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总量指标

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

2.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含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3)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含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和用途。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3.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1)社会总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和内容。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和内容。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

(2)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分析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变动的内容。总量失衡的类型。结构失衡的类型。非均衡状态的成因。

(3)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条件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条件的理论分析。

4.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和必要性。转变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原则和途径。

(2)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内容。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3)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含义和内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4)宏观调控系统

由宏观经济管理组织、宏观经济监督组织等构成的主控系统。由社会中介组织等构成的助控系统。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SNA体系;MPS体系;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积累基金;消费基金;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宏观调控手段。

(2)领会: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SNA体系的长处和缺陷;MPS体系的长处和缺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3)宏观经济调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十二)经济增长与发展

考核内容:

1.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

经济增长的含义。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资本投入量;自然资源投入量。要素生产率:劳动者的素质;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制度:产权;国家;意识形态。

(3)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及其衡量指标

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2)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

(3)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

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传统发展模式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3.二元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二元经济及其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

二元经济的内涵。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二元经济和国民经济现代化。

(2)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产业结构的划分。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和高度化。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调整的方向。

(3)地区经济与城市化问题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对策。

(4)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内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考核要求:

(1)识记: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指标;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要素生产率;经济结构;制度;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类型;经济发展战略;一元经济和二元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划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原因;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2)领会:GNP的优点和缺陷;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策。

(3)应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如何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如何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如何促进我国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更多信息请查看甘肃省事业单位招聘网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