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1年14-18期
2011-08-14来源:瞭望周刊

中粮“强农重任”的机遇

阿源

又是一年春耕忙。今年的粮食形势严峻,各种预测均言全球粮食今年缺口大于往年。为确保我国粮食生产与供应不出现闪失,中央要求,在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的基础上,今年仍要实现增产。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央的各项资金已经或即将投入到位,各种支农政策也陆续出台。政府的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投入粮食生产,确保增产的力度一年大似一年。以国家意志和国家力量来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古今通例。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保粮食安全除了国家力量外,如何运用好市场和公司的力量,是一个仍需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众所周知,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还很脆弱,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较多,尤其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巨大。另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则是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网破人散”,至今仍在修复。如何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率,作为“国家队”的中粮集团,理应承担起央企职责。

这么说,并非对中粮集团求之过苛。中粮集团作为央企,本身就是以确保中国粮食生产与供给安全为天职。履行这一天职,宜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而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的对象,应是数以亿计的粮农。

中国粮农的困局,已非一日。每年“3. 15”一再曝光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恶性坑农事件,让身受其害的粮农减产,甚至绝收,已经让观众出现了“审丑疲劳”。这当然不涉中粮公司。但是,中粮公司如果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把粮农组织好,为粮农服务好,尽量压缩甚至消除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空间,岂不是一件大功德吗?

农业的“八字宪法”,现在似乎不怎么提及了。但是,“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八个方面,基本道尽了粮食生产的全流程。中粮集团如果能用订单农业把粮农组织起来,用更多高科技含量的“简易技术”组织粮农精细化种植,依“八字宪法”全程介入针对粮农的服务,那么,中国粮食生产的格局,或可是另一番气象。

遗憾的是,现在公众听得最多的,是外资如何企图染指中国的粮食生产与流通,如何出高价在各地“抢粮食”,中国粮食主权受到严重威胁云云。解除这种威胁,仍需中粮集团主动作为。试想,如果自己的功夫下足了,广大粮农的利益在中粮集团实现好了,中粮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就脱颖而出了吗?

忧缺乏保护的沿海开发

张冉燃

日本大地震过去已有三周,但人们的思考还在继续。热点之一即是,如何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中取得平衡。

我们知道,由于海洋具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天然能力,早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很多国家的沿海地区往往都是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密集的地方。而在当今陆域资源紧张和能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不少国家都在加快拓展海洋经济的步伐。

中国也不例外。从国家整体经济布局看,近几年,重化工业、电力业、制造业等纷纷趋海布局,跨海大桥、钢铁基地、能源储备基地、石化基地等亦在沿海地区密集建设。沿海地区围填海的热情很高。即便在有关部门“有效遏制盲目围填海”的要求下,目前我国每年围填海面积仍然达到120~150平方公里。以2010年为例,在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用海的同时,当年全国围填海面积达156平方公里。

应该说,沿海布局可以尽显运输便利的优势,填海造地亦能够缓解人地矛盾,这本无可厚非,我们也不能因为海啸这样的“小概率”风险,就放弃开发海洋。但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将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大量投资系于此,各方是否做好了应对自然风险冲击的准备。

从此次日本大地震的情况看,日本属围填海造地水平较为先进的国家,但海啸吞没的一些地区,就是人类侵占大海的地方;日本的核电利用技术同样居世界前列,但核泄漏仍然未能规避。

中国与日本同属灾难多发的国家,地震、海啸等潜在危险亦共同存在,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绝对不能简化甚至缺少对沿海项目批准前的海洋灾害论证。而据权威人士告诉笔者,在近年海洋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沿海产业的布局并未经过强制性海洋灾害的有关评估。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沿海地区经济“同构”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海洋正在被过度开发的情况。而沿海地区向海洋要地、要空间也初露“盲目”的端倪——有些地方的海滩本没有自然淤积,但却人为削山头、平海岛、筑大坝,以换取建设用地。可以试想,倘若灾害降临到这些本不必需的“开发”中,其将会给世人留下怎样的伤痛和遗憾。

当然,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对海洋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但如果开发的动力很大、保护的约束不足,就势必造成“开发有心、保护无力”的局面。而缺乏保护的开发无疑会是灾难的可乘之机

校舍建成“第一避难所”

周大平

温家宝3月18至19日在云南盟江县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时指出:“要把学校和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这使人想起汶川地震后国人形成的一个共识——把校舍建成“第一避难所”。

为了这个共识,中央政府决定,自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下称“校安工程”),并建立工程质量与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两年多过去了,“校安工程”在各地的推进并不均衡。

去年10月21日发生在广西柳江县洛满中心小学一栋楼的二搂走道栏杆坍塌的事故,造成27名学生受伤。随后,柳州市领导要求“立即对全市各学校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不久,当地关于政府推进“校安工程”没有尽力的传言,就在柳州市审计局相关的审计报告中得以证实。该报告称,“校安工程”在三个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和漏洞:一是过半数的县D级危房校舍大多仍禾采取维修重建的措施;二是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存在漏洞;三是部分工程项目存在形成新的教育负债的隐患。

建筑学意义上的D级危房,是指容易发生崩塌险情的房子。21世纪初,中国政府宣布已基本“普九”时,各地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还多达4000万平方米。从2001年至2005年,中央专款投入上百亿元,在全国范围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一、二期工程。近两年的“校安工程”则被视作持续危改的不懈之举。

按照中央要求,中小学危房改造的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的投入主要由省级政府承担。但在实施时,省级财政出钱很少,大多要求下级财政出,最后索性叫乡镇、村以及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致使一些中小学危改资金得不到保障。而根据现行的校舍建设管理体系,教育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掌控着决策权,校舍建设从设计到施工乃至财务收支,均缺乏有效的监管,都会增加出现豆腐渣工程的几率。还有,如何落实“校安工程”问责也是一大问题。

“对发生因学校危房倒塌和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这是两年前由教育部牵头成立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表态。彼时,有网友表达这样的疑虑:因校舍建筑质量问题导致师生伤亡的,事实上已经涉嫌渎职犯罪。这般“追究”之说,会不会像国家安监部门主要官员“怒斥”安全生产事故中大量官商勾结那样,总是给人停留在怒斥层面的印象?

对利比亚战略的“胶着”

江涛

自法国战机对利比亚境内的政府军目标开火,多国部队开始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以来,多国部队方面和利比亚政府方面都声称取得了胜利或者是实现了预定目标;但截止到4月1日,利比亚危机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局势似乎进入了一种胶着状态。

在这次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中,出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内大选的考虑,法国充当了急先锋,并第一个明确承认反对派,力图继续保持法国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力”。而与法国相比,美国的表现则相当地令人困惑。美国支持和参与了空袭,但是又不愿意发挥主导作用,“谦虚”地声称自己是广泛联盟中的一员,并且迫不及待地将指挥权交给北约。美国声称空袭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目的是防止利比亚军队继续向反政府武装和平民发起进攻,但是包括轰炸卡扎菲住所在内的多国部队的某些行动却十分令人费解。奥巴马一直强调“盟军”的目标是“卡扎菲不再掌权”,但又说在利此亚不会有政权更迭。希拉里也一方面高喊“我们不能,也绝不可以将我们的意志强加给利比亚人民”,但另一方面又指出“卡扎菲已经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合法性”,利比亚“必须实现民主过渡的程序”。

有学者指出,美国参与空袭利比亚是因为卡扎菲政权反美,但利比亚不像当年的伊拉克那样饱受国际制裁,长期受到孤立。在洛克比空难案解决后,卡扎菲政权已经基本上重返“国际社会”,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恩怨也基本上解决,利比亚模式也一度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有人分析,美国看上了利比亚的360亿桶原油储量,但有报告显示利比亚原油出口主要走向是欧洲,,美国仅占5%。

笔者认为,美国参与打击利比亚固然有人道主义的借口和能源政治的考量,但最为重要的是当前的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美国的中东和北非战略也在进行调整,而在这场变革中,利比亚却力图保持不变、卡扎菲在美国看来是“不识时务”,而且利比亚与美国的关系也不像埃及那么铁,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自然要拿利比亚开刀。

不过,由于美国在海外依然深深卷入阿富汗的泥潭,在伊拉克也没有完全把自己“洗干净”,在国内则存在着经济复苏乏力和府院之争的问题,因此,奥巴马政府不可能像其前任那样“甩开膀子干”,同时美国在该地区还有相当的利益,并且其战略也在不断调整,这又决定了奥巴马不可能无所作为。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