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如何选择 复习用书一文
2008-10-13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2009年中央国家 在即,报考就要开始了,很多考生都投入到紧张的考前复习当中。因此,选择一套好的 教材,就成为考生的迫切要求。前边在云南培训认证网已经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选择 复习用书,下边再在补充和完善下。

一、书的厚薄

很多考生或者作者都以为书要越厚越好,越厚越能显示书中内涵丰富。越厚越能显示作者学问高深,越厚读者能越学到好多东西。昨天在网上看到某某专家所写的一篇什么入门指南,也不厌其烦地将市场上的几本教材放在一块来比较页数,意在说明越厚的书越好,越厚的书质量越高,借以打击别家,推销自己。

其实,这个观点在图书领域内是行不通的,尤其在 图书领域内绝不适用。因为它忽视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脱离了 的备考实际。图书做厚容易,做薄难。将书做薄才能真正反映出作者的功力。

一般而言,人们希望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简捷而迅速的,谁都不愿意自己所面对的是书山字海,谁都不希望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是繁琐芜杂、晦涩难懂的。一本过厚的书对于读者而言首先给出的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首先就会阻碍读者学习的勇气。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考生信心百倍地拿到一本厚书之后,也不过翻了区区几页,就束之高阁,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却一无所获。 的图书尤其需要简洁明了,因为大家备考的时间并不十分充裕。一道本来非常简单的题目,却赋予了几百字的解析,类似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在帮助考生,还是在戕害考生,想来不难理解。

正基于此,对于 图书的编纂者来说,将书做薄、做精是对考生最负责任的行为,考生也无需片面追求书的厚度,而将之与书的价值划等号。我们要切记,阅读 用书,目的只有一个,即开拓思维、转变思路、提升技巧。不要被所谓的“详解”、“详讲”蒙蔽了思想,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当然,书太薄也不行,因为 涉及的题型比较多,各种题型的思路和技巧都不相同,太薄的书不可能在这方面阐述清楚,而且也缺乏必要的练习辅助,当然不能作为好教材使用。

二、书的内容

书的厚度只是形式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要能满足广大考生的实际需要,要能真正体现出 的特点,而不能与一般的考试类辅导书相提并论。具体而言,应该考虑以下参数。

1.体例是否合理。

好的体例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考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抓住考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以最简洁的方式为考生的理解和练习提供帮助。可以说,没有好的体例,即使讲解很不错,也不易为别人所接受。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书片面追求体例花样繁多,初一翻书,感觉条条框框一大堆。而实际深入其中,就会发现每个板块都是点到为止,没有详细的阐述,更没有实际的理论依据。很明显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也有一些书抓住考生从目录判断内容的心理,将本来应该简洁大方、遵循一定规则的目录,演变成为花里胡哨、混乱不堪的大杂烩,看起来好像是清楚明了,实际上却反映出作者思维体系的混乱,更反映出作者的心虚:内容没有斤两,不得不通过目录的“装修”来增加分量。

2.讲解是否到位。

讲解是教材的核心所在。考生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从讲解中汲取营养。讲解的优劣直接反映出作者对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公务员图书的作者很多,但真正能够称得上专家的却很少。很多作者都是从别人的书中或者网络上抄袭别人的作品,毫无创新之处。也有一些书自称是名师打造,但实际上却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是名师所著。更有一些所谓的“名师”完全都是广告效应的结果,自己从来不参加、不研究 ,仅仅借助一些皮毛知识、道听途说就著书立说,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书是国内唯一深度辅导教材之类云云。实际上,只要深入其中,不难发现其中理论的浅薄和虚怯,既无系统的思想体系,也无特别新颖的做题技巧,无非是拾人牙慧,将他人理论和众所周知理论 “搅拌匀和”而已。

真正好的讲解必须自成体系,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又能言简意赅。能够从题型入手,提供有效简单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好的讲解不仅仅是提供肤浅的技巧,这只是表,还能够改变考生的普通思维习惯,使之克服定势思维,能够根据题目的变化做出准确、恰当的反应。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其中的理论都是根据考试试题并加作者细致研究推演而出的,而且其中不单是主笔作者的智慧,还加入了其他一线授课教师的心血。所有的重点、难点都是大家反复讨论、反复增删而成的结果,以众人之智弥补单人之知的不足。抱着宁缺毋滥的著作原则,所有书中涉及的内容都跟考试密切相关,绝不写废话、套话来糊弄读者。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