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陇原大地 情系“三农”发展
2012-01-28来源:甘肃省农村信用社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五个大幅提升”的奋斗目标,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突出信贷支农重点,确保了“三农”资金有效需求的充足供应。

----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省联社灵活运用各项信贷政策,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引导全省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项目、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的资金需求给予优先安排。截至6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87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86.84%,占比位居全国省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前列,有力地支持了“三农”经济的发展。

----积极支持特色产业,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特色优势产业增产计划”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整体思路,省联社确立了“按地域确定支持重点、按重点配置信贷资金”的信贷工作思路,督促全省农村信用社重点支持了马铃薯,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生产和加工出口,苹果生产和经济林建设,中药材和花卉,畜牧业,制种业和酿酒原料等产业。同时,对一些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总体思路,重点支持庭院经济和种养大户,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力支持涉农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省联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全省农村信用社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重点支持了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技术和市场成熟、农业农村发展迫切需要的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果品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2010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中药材产业贷款6.37亿元,马铃薯产业贷款9.15亿元,草食畜产业贷款3.93亿元,果品产业贷款2.68亿元,有效支持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为有效满足全省广大农户生产生活信贷资金需求,2010年省联社在平凉市7县(区)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把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确定为省政府2010年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之一。经过一年多来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6月末,全省已授信农户达134.64万户,占全省农户的28.6%;授信额度达264.9亿元,占年计划授信额的759%。累计为66.5万户授信农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5.2 亿元,余额达到108.6亿元,较年初增加36.3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2.2%,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开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农村妇女创业。为扶持更多的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全省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三年发展计划(2010—2012年)》,增强做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有创业能力和帮带能力的农村妇女做好重点扶持,提高贷款额度,做到“锦上添花”;对有致富愿望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低收入贫困妇女,进行重点帮扶,做到“雪中送炭”。截至6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达到65.34亿元,较年初增加15.68亿元,增长31.58%,支持农村创业妇女人数达到17.38万人,有效支持了农村妇女自主创业。

----积极发放灾后重建贷款,帮助灾区迅速恢复生产。“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全省农村信用社多方筹集资金,及时推出了专项贷款产品,44家灾区行社累计向17.4万户农民发放重建家园贷款31亿元,累计向13.6万户农民发放恢复生产经营贷款24亿元,两项分别占全省金融机构的98%和97%。同时积极代理发放国家开发银行农户住房重建贷款32亿元,农户住房重建贷款需求全部到位;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农村信用社发放首期贷款5614万元,有力支持了抗灾救灾工作,使受灾地区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保障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做好惠农资金代理业务,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自2009年开始,全省农村信用社全面代理强农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工作,将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了广大农民手中。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已为14个市(州)财政局和86个县(区、市)财政局开设了强农惠农专项资金县级特设专户,为全省97.4%、1227个乡(镇)财政所开设了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专户。为全省95.5%、461万户农户开立了“一册明、一折统”专用存折。前5个月,代理各级财政部门发放强农惠农补贴资金29.6亿元。同时,代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发放工作,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坚持把风险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更好地服务“三农”经济发展。2010年以来,部分行社出现了监管评级不达标等风险问题。省联社认真研究风险化解方案,通过落实达标任务、完善考核机制、突出重点工作等措施。以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为主,研究制定达标规划,与相关行社签订风险化解责任书,落实达标目标任务,并把主要监管指标的提升进度与行社班子成员绩效考核挂钩,实行按季监测考核兑现,对化解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行社主要负责人采取相关组织措施进行严格问责;积极督促相关行社围绕风险化解工作要求,加大不良贷款化解力度,严格控制资本性支出,努力改善财务状况,切实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一是成立风险化解工作实施小组,制定《风险化解及评级达标工作方案》,明确风险化解措施和目标,确保达标升级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加大增资扩股力度,指导相关行社扩充资本金,增强资本实力;三是加强财务管理,从严控制非正常费用增长,加大应收账款、表外挂账利息清收力度;四是落实帮扶政策,充分发挥省联社资金调剂的作用,优先满足资金短期行社的资金需求,并在利率定价上予以适当优惠;五是指导督促相关行社制定《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方案》,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到2010年末,大部分行社实现了监管评级指标的达标升级,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