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灵感,很多事情也都是在一瞬间捕捉到的。课堂中的很多更是在灵感中获得的。
我听过别人讲《比尾巴》,正是因为听过,在打算讲这课之前犹豫了很久。下定决心讲这一课,是因为我找到的媒体资料很美、很实用,它不仅会使我的课堂更生动,也能让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更会给孩子们带来从未有过的感受,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孩子们接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机会太少了。
决定讲课之前,我让自己的大脑空白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害怕自己受到影响,受到别人的束缚,走到听过的这课的老路中去。虽然我听的是市级的公开课《比尾巴》,但我也不想受到什么影响,我要按照我自己理解的去诠释这节课。于是脑子里演绎的是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怎样让课件中内容与我的课堂内容结合的恰到好处,怎样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得愉快,能第一次面对全学校的老师不害怕不紧张……我发现自己顾及的竟然很多,最顾及的就是我能给孩子们什么,这也是我每一节课中所顾及的。因为工作了整整九年的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责任,我从未像现在这样会顾及到孩子们的感受,他们的成长时间令我羡慕,今天就是他们的昨天,我倍加珍惜。(似乎有些扯远了。)
设计《比尾巴》这一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学会本课12个会认的字。认识两个偏旁“八”字头和“鸟”字旁。2、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几种小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能试背课文。4、养成喜爱小动物的感情,树立自觉保护小动物意识。教学重难点是朗读课文中的问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整节课的大概思路也就形成了: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也就是过渡语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话语:它们六个要在小朋友面前一起比尾巴呢!(板书课题:比尾巴,注音)。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课文。现在请小朋友们根据黑板上的字和图片,把有联系的用一句话说出来。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课文中说得跟你们说得可不一样。那该怎么读问句呢?小朋友们自已试着读第一节……我很重视过度语的设计,因为我不愿意课堂中的内容很唐突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因为课堂需要的是艺术的感觉、自然的感觉,不知不觉的感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板书的问题,我几乎是没怎么想,就是头脑中的闪念,就把板书的问题解决了,我很满意自己的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图片、识字卡的结合,不仅让孩子们借助图片识记生字、借助拼音识记生字,更为我的过渡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我感谢我的灵感。
我追求完美,但《比尾巴》这次教学并不完美,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教学内容过多。(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就是不一样,如果都能像对待公开课一样来上平时的课就好了,孩子们获得的会更多。)正是由于时间的安排不当,致使自己竟忘了试背课文这一环节。
每一次总结都会令我进步。灵感需要积累,更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