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作文写作 大语作文阅卷点评
2017-04-06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燕玲

2006年四月自考大学语文(本)考试中,作文题目为“倾听”。这个题目虽然仍为命题作文,但和以往的作文题目命制思路有所不同,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虽然不能就此说明自考作文题目将和高考、中考一样,要走开放性的路子,但毕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考生应引起注意。

“倾听”是一个动词,它的宾语是不定的、开放的。既可以是具体意义上的声音:风声、雨声、虫啾、鸟鸣……也可以是抽象意义上的声音:历史的足音、人民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题目,很少有考生会感到无从下笔,大家可以思接千载,可以纵横万里,思维的空间极其广阔。自考生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年龄和阅历也相差很多,这个题目给了所有考生发挥的空间。题材可以涉及自然、环保、情感、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各个方面。只要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内容充实,就会得到理想分数。“倾听”这个题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多了一种题型,关键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传达出“开放”的写作理念,体现了对传统“封闭式”作文的不同。可以说“开放”是这类作文的核心和关键,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要求。从这个意义而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关键在于给写作者提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话题”不等于“开放”,“命题”也不等于“封闭”,好的命题作文一样能激发写作者的写作欲望,唤醒与强化写作主体的意识,启发思维,拓展心灵。

“倾听”这个题目具有极强的时代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步履匆匆, “听”只为获取信息,更多的时候是在“说”,在“诉说”自我。心灵的麻木、情感的缺失是时代的通病。“倾听”不同于简单的“听”,它强调用心、静心,它需要耐心,需要真诚。“倾听”自然之音,可以使人与自然更为和谐:“倾听”他人,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立一个和谐的氛围;儿女多听听父母的唠叨,可以给老人以内心的安慰;为政者“倾听”人民的心声,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不会“倾听”是现代人的通病,而学会“倾听”则为心灵的交往与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倾听”才会有沟通,有沟通才会有和谐,“倾听”这一题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显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类开放性题目,审题很关键。“倾听”的对面是“诉说”,二者本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体,但“倾听”的主体是“我”,而“诉说”的主体则是他人,在写作中,侧重点应放在“我”“倾听”这一行为上。另外,“倾听”也不等同于“听”,它更强调态度。如果考生只是简单地虚构一个“我”“听来” 的故事,以“倾诉”代“倾听”,以“听”代“倾听”,显然偏离了题意。

这类开放性较强的题目,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内容空泛,主旨不明。“开放”不是海阔天空,更不是不着边际。尤其要切忌乍读结构谨严,实则思想缺乏,看似文采出众,实则言之无物,这种新时代的“八股文”,特别容易在此类作文中出现。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考生喜欢采用排比段结构:“我们要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们要倾听历史的声音“、我们要倾听人民的心声”,且多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这些文字读起来就让人感觉有些空洞。与之相反,我们受到感染的,心灵被打动的反而是一些质朴的文字:父亲的默默倾听、母亲的絮絮唠叨、少年的青春叛逆,由于作者的感情真挚,普通的题材也闪耀出动人的光辉。自考作文的评分包括内容、语言和篇章结构三方面。这其中,内容是放在首位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思想永远是文章的灵魂。现在虽然强调“个性”,强调“创新”,但如果热闹的形式背后是浅薄空洞的内容,仍然得不到高分。对于考生而言,关注生活,开阔视野,用心思考,付诸真情才是作文成功的先决要素。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