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2年22-26期
2012-08-09来源:瞭望周刊

茅台价格时“宠辱不惊”

陈泽伟

近期,白酒“标杆”飞天茅台市价有所下跌,又引发一轮热议。实际上,这已不是茅台价格今年的第一次波动。但茅台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会引起万众瞩目,议论纷纷。

按理说,市场经济之下,一种商品价格浮动,不管是涨是跌,只要没有囤积居奇、暗箱操作,那就再正常不过。但茅台为何价格稍有调整,便坊间哗然?究其根本,在大众的眼里,茅台已不单单是小小一瓶酒,而是一种符号,一种和“三公消费”挂了钩的符号。

“喝茅台的很少自己买”,这是当今世像。某研究报告指出,目前茅台70%~80%的产量用于特供、团购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经销商的供应,只有20%~30%通过专卖店等到达终端市场。

再算笔小账也能搞得清楚。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一瓶茅台2000元,就是一个城镇居民一个月的收入,自掏腰包的老百姓哪个喝得下去?

那么谁在喝茅台?在百姓看来,大多是有权的、有钱的。现实中,确有一些官员,拿着公款酒池肉林,“崽卖爷田心不疼”,尽情挥霍。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提出了立法禁止或者限制政府机关公款采购茅台酒等4条禁止公款消费茅台酒的建议。禁止公款消费某种白酒竟然上了政协提案,这无异于给部分茅台消费的公款背景作了背书。

有论者还指出,高档白酒价格高不可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款消费致使市场对价格不敏感。只有严控公款吃喝风,才能真正防止高档白酒价格高企。再一种情形,个人、企业埋单,用茅台和官员“勾兑”,酒桌上谈的是蝇营狗苟的勾当,交易的是国家人民的利益。被涂上更多色彩的并非只有茅台,九五至尊烟、江诗丹顿表、爱马仕皮带、LV包,这些奢侈品也都时常卷入新闻热点,遭遇千夫所指。

商品本身何罪之有?老百姓痛恨的并非昂贵的商品,而是痛恨背后那些非正常的消费之人;痛恨“三公”消费屡禁不止,官场招待文化积弊难除,大量公帑随着酒气蒸发;痛恨“人民公仆”拿了公权交换了私利,官商勾结、沆瀣一气。

其实,平民百姓的心思很简单:勤劳致富,光明正大,喝茅台悉听尊便;公款吃喝,官商勾结,喝茅台决不允许。

茅台何时能撕下符号的标签,洗去多余的色彩,回归纯粹的商品属性,人们殷殷期盼。

敢动真格才能控烟有成

董瑞丰

又到世界无烟日。今年5月31日,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后迎来的第6个世界无烟日,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国家规定出台也已满一年。但餐馆、车站依然随处可见“吞云吐雾”的瘾君子,足证公约和规定的效力打了折扣。

控烟何以如此之难?烟民规模庞大,吸烟社交流行;以吸一手烟“为荣”,不以二手烟伤人“为耻”;国人性格内敛,非烟民“敢怒不敢言”——这些恐怕都是原因。不过,这些原因并非中国独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借鉴一下境外控烟经验。

海外控烟有成效的国家,大抵推行了几项措施:一是不断扩大禁烟场所。若在禁烟场所吸烟,有极高概率会被“请”出门或直接被罚款,烟民成为社会“非主流”。

二是提升烟价、警示烟民。政府不断增加烟草税,让高昂的烟价逼迫烟民戒烟。同时立法规定,必须在烟盒上显著标明警示图案。对比国内品牌香烟在海内外的不同包装,后者简直“不忍卒吸”。

三是重点“关照”烟草商。政府、媒体、公益组织联手,对烟草产业开展反宣传、反推销。烟草广告自然是严格禁止的,打擦边球也不可以。大家在经济上算了一笔账:控烟比不控烟更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

国内控烟沿袭了上述部分套路。平心而论,成效不小。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认可和赞同公共场所禁烟。同时,无烟场所不断扩大,在公共交通工具、电影院、体育馆,禁烟令基本得到执行。

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餐馆、网吧,“吐云吐雾”者有之,掩鼻侧目者有之,善言相劝乃至厉言禁止者却无。这与执法不敢动真格有关系。谁是责任人,谁来执行,怎么执行,倘若起冲突如何处理解决,细则都不完备。说到底,制止吸烟有没有人“撑腰”?部分城市对此又专门立法,实施效果尚有待观察。

对烟草行业也要敢动真格。烟草企业打擦边球做广告的苗头要遏制;以科研之名反控烟之道而行的行为,要广而告之;一些地方农户寄望烤烟种植而脱贫致富,则要考虑如何合理补偿、如何产业替代;部分地方政府依赖“烟草财政”,也要有规划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从海外经验来看,控烟“非不能也”。只是当下有一个误区,以为天下大事可心忧者繁多,禁烟控烟才多大事,扯出大旗说说也罢,真要花成本下功夫去做,却大可不必。须知,大事小事本是辩证,提升公民素质、倡导科学新生活,不仅同所谓“大事”并行不悖,与我民生国运亦善莫大焉。

西方做法别有用心

廖百智

5月25至26日,叙利亚中部霍姆斯省小镇胡拉爆发惨案,包括70余名妇女儿童在内的逾百平民被杀。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声明强烈谴责,美、法、英等8国5月29日宣布驱逐叙外交官,法新任总统奥朗德称不排除军事选项,巴沙尔政权压力大增。

但西方国家委实操之过急。

一是事实真相尚未水落石出。惨案与叙动荡以来多次平民遭屠戮案件类似,政府与反对派各执一词,互指对方为祸首。联合国人权事务最高专员署经实地调查,也仅称死者中20余人亡于大炮坦克,其余均死于近距离枪决,但到底何人所为还“需进一步确认”,即联合国并未将“屎盆子”扣在叙政府头上。

二是西方指责没有依据。据悉,仅有目击者称惨案是亲政府的武装组织所为,但“目击者”一词几乎是利比亚战争前期西方媒体最大的信息来源。联合国制裁利比亚的1970号决议的出台,就是因为有“目击者”在匿名电话中称,卡扎菲去年2月21日用军机轰炸了绿色广场上的示威民众,但时至今日它仍是一桩无头公案。巴沙尔也称“败给了西方的舆论战”。

三是西方做法别有用心。未获切实证据即迫不及待地采取敌视行动,只能让人怀疑其动机不纯。事实上,因为与伊朗和真主党关系密切,叙利亚一直被美欧等西方国家视为“眼中钉”,推翻巴沙尔政府是其不变目标。他们对俄中等和平力量无可奈何,对安南的调停努力冷眼旁观,对叙政府开启的政治进程视而不见,如今看到“机会”自然赶紧跳了出来。

不过,叙危机还未走进死胡同,各方仍有努力空间。

一是安南没有放弃调解。二是各方未到“摊牌”时刻。反对派还是“阿斗”,领导层内讧、分裂不断,令西方国家头疼;巴沙尔仍获军队效忠,至今未有大规模倒戈;西方国家有心无力,囿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难以再次发动战争,军事威胁纯属“虚张声势”。三是俄中力促政治解决。

真正有道义感、有责任心的国家都不希望叙重演如今利比亚的乱局,因此,国际社会在叙利亚问题上还需慎重。当务之急是要找出凶手、分清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安南的和平计划来之不易,各方不应轻易放弃;叙政府应显示更多诚意,积极配合国际社会调查,当前情况下,任何单方查证都已无法取信于人,身正不怕影子斜,出言反对只能让人怀疑“有鬼”。此外,媒体应坚持公信、中立原则,不能昧着良心,或出于政治目的、或为吸引眼球而歪曲报道,不幸的是,类似事件在叙利亚问题上实在太多了。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