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学院——学院简介(2013年)
2013-06-26来源:普洱学院

普洱学院坐落在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枢纽城市,滇西南重镇普洱市市区。普洱学院的前身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是云南省第一批建立的四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之一。1998年4月,云南省电大思茅分校成建制并入。2012年3月29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普洱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普洱学院为云南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实行省市共管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643人。设置二级学院14个: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化学院、农林学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州际英才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东盟学院(暂与对外交流合作处合署办公)、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共43个专业,其中有10个为本科专业;专任教师331人,生师比15.9:1;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72人,占50.2%;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24人,占35%,其中教授28人。校园建设用地524亩,林地2099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10万元;图书63万册,期刊1000余种,电子图书15万余册;运动场2.7万平方米。有附属中学2所,固定的实习学校30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6个,其中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4个。

建校三十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建设边疆”的办学宗旨,秉承“明德、敏学、健行、致远”的校训,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注重内涵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几代人矢志不渝的开创和耕耘,先后培养了2万多名各族毕业生,他们承载着边疆各族人民的希冀,满怀热情,奔赴社会,成为滇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坚持“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逐渐培育出一定的办学特色:

一是学科专业具有区域性特色。学校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普洱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生物学、农学学科建设,先后设置了热带园艺、园林技术、植物保护、热带森林资源培育、生物技术与应用、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专业,形成了适应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特色生物产业建设的专业群。学校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建热带园艺人才培养基地,首开云南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先河。

二是科研和美术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学校以传承、研究、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依托普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深耕本土,培育特色,寻求突破。着力加强佤族文化、拉祜族文化、傣族土司文化、普洱民族关系与边疆发展等课题的研究;美术专业发挥思茅绝版木刻技法的特色和优势,以边疆旖旎妙曼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为题材,创作出大批主题明朗健康,色彩层次丰富,风格独特的作品,成为云南绝版木刻创作的重要基地和民族美术对外展示的窗口。

三是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特色。面对来自边疆、边境和跨境不同国家、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俗、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校始终倡导精神上兼容并包,学习上兼收并蓄,生活上文明高雅、和谐敦睦,多元色彩的校园,已成为各民族师生共同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

四是办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特色。学校始终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以开放促发展。充分发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在学生交流、教师互派等方面展开合作,培养面向东南亚开放急需的英语兼修泰国语、英语兼修老挝语等复合型语言人才。2006年以来招收东南亚留学生80余人,是学校面向东南亚的开放教育的尝试和初步成果,为学校开放的空间和层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学校自建校之日始,三十多年来一直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得到边疆各族人民不遗余力的倾情支持,在学校事业面临新的发展之际,普洱市委、市政府举全市各族人民之力,以坚定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普洱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强化领导,加大投入,积极协调,自2008年以来,市政府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先后投入2.16亿元资金用于新校园建设,给予学校5000万额度的贷款贴息,并拨出专款670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新校园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美化。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相信在教育部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立足普洱、服务滇西南、面向全省、辐射东南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进取,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将普洱学院办成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普通教学型本科高校,为普洱及滇西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