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学校简介(2013年)
2013-06-28来源:云南农业大学

学校简介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5-2012年连续八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学校,入选了“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2012年7月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是云南省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就业工作单位,也是西部地区和全国农林院校中唯一获奖的高校就业工作部门。

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云南农业大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云南农业学堂,1938年成立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学校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7184人,成人教育学生8905人。

建校七十余年来,共为社会培养了十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优秀人才,涌现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云南省十大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培养出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等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6年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19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

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努力建设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校校园占地2161.65亩,校舍面积51.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2.5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1亿元。现有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云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4个。有教育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重点实验室等2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可持续利用等9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18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8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设18个学院(部),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学科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其中烟草学院和普洱茶学院是服务云南优势产业而建立的特色学院。学校现有63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群)2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4个。有工程硕士、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3个学位授予权,有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62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151人、副高职427人,博士生导师62人、硕士生导师353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学部委员1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省级名师奖1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团队7个。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劳模、全国农业劳模等14人,省级优秀教师1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2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8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6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十大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

人才质量过硬,就业前景广阔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狠抓“质量工程”,先后承担国家“质量工程”项目15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8项。在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建设点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2项,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随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05年至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连续八年名列云南省前茅,并入选“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

科技成果丰硕,社会效益显著  学校依托云南资源优势,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2年,繁育26世代,近交系数达99.65%,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教授等在国际上创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论文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盛军教授等创新普洱茶生产工艺,获10余项专利,构建了速溶普洱茶粉成套技术,实现了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学校先后承担了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200多项,2012年在研经费3.34亿元。科研成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00多项。

合作交流广泛,国际声誉攀升  学校先后与英、美、日、荷、澳等国家的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与荷兰瓦赫宁根(Wageningen)大学、越南荣市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本科生。与英国伍尔夫汉普顿(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与日本鹿儿岛大学、京都府立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美国中央阿肯色州立大学、英国伍尔夫汉普顿大学等互派学生。2012年经外交部和教育部联合批准,作为我国对东盟国家教育培训10大基地之一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挂牌成立,学校将依托现有资源对东盟国家开展以农业为主的科技培训与推广,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国家的优秀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业科技交流平台。

开学养正,耕读至诚,博学尚农,富民兴滇是云南农大办学七十余年的执着追求,是留在高原红土地上的厚重脚印。岁月见证了农大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时代召唤着云南农业大学继往开来,再创佳业。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