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1)
2009-09-05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评价目标】

1.识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理解健康、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术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3.掌握有效地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学习行为、恋爱与性、择业与求职等问题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但正常与异常并无明显的界限,只是在量方面的差别。“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消除一切不良的心理倾向。在适应的同时,努力改进环境,不断完善自我,以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一种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多于消极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他们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5.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如独立生活能力,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二、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人类如何维护、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实质上是一个概念。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未成熟期,而他们所面对的却是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新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依赖和独立的矛盾,人际关系、恋爱、职业选择,等等。以这种尚禾成熟的心态来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心理问题会更复杂多变,更具独特性。若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