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经济学院2014年招生经济学专业介绍
2014-05-09来源:上海大学网

经济学专业情况介绍:

一、发展历史:我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可追溯到1994年新上海大学成立前,当时的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分院,1987年调整为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其国际经济系于1988年招首届经济学本科生。2003年,我校在本专业建设基础上成功获设“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点,2011年成功获设“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本专业目前依托我院“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使得经济学专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培养特色:

1.教材使用:先后使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校理科基础班(从自强学院到钱伟长学院)成立起,经济学就作为基础课之一,执行A类教学计划。2004年,商管学院招收经济学基础班,还另行编制教学计划。大类招生改革后,经济管理基础班的经济学系列课程、通识课、新生研讨课均有该专业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

2.课程建设:《现代经济学》2003年获上海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并获资助(现已结项,评价为“优秀”)。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现代经济学》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申报的准备工作。教学团队出版《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等教材, 2007年,组织出版了《经济学学习指导》,开设了经济学说史等经济学系列课程。

3.学生就业及其去向:学生就业率位居上海大学本科专业就业水平前列,就业单位层次和就业后的月收入较高。该专业优秀毕业生优先享有免试直升本学院硕士研究生资格。我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能够很好的与欧美大学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契合,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去欧美国家名校留学深造,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4.该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较强:近年来先后引进了海内外多位经济学教授、博士,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每2位本专业同学还安排了1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作为导师,负责课后学习辅导、习题训练及经济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等。

三 、培养目标与要求

1、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掌握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运用技能;

3)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5)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中外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 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经济工作能力。

7)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四、主干学科

经济学

五、主要课程

现代经济学、基础会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外国经济史、经济地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原理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与环节

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一般安排12周。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


专业主修课程

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外国经济史、经济地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原理等。

1、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各种经济贸易、金融、管理、营销、会计等专用课程打好基础。

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中稀缺性资源如何配置的学科。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前者研究单个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与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等等;后者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就业理论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等。

2、基础会计

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程序。

课程内容:

本课程论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程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帐务处理程序,具备会计学的基础知识。

3、统计学

课程目标:

本课程系统阐述统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经济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统计是认识社会和国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课程讲述了统计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门专业统计学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材和叙述上,注意应用,力图将概念讲得清晰易懂,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推断和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内容。

4、计量经济学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单方程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具备初步应用能力;理解联立方程经济计量学模型结构识别、估计方法;理解生产函数等各种应用函数,并对国内外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有一定的认识。

课程内容:

本课程概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主要内容有: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等。其中包括生产函数、需求函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其它领域的一些模型和函数。

5、产业经济学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有关概念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产业结构,产业组织运行状况分析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的能力。

课程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着眼于研究现实产业市场中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及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提出一套描绘和说明产业内企业现实市场关系的方法,例如对现实产业内垄断与竞争程度进行分析与测定的方法;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市场结构基准、市场行为基准和市场效果基准等。同时,产业组织理论还涉及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体系的研究,并提出诸如配套使用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的反垄断政策和抑制过度竞争,促进规模经济形成的产业合理化政策等等,以推进产业组织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6、货币银行学

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学的基本原理和金融基础知识,了解当代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如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对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调控手段的多样化加深认识,帮助学生增强对事物认识的前瞻性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课程内容:

阐述信用的本质和作用;信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货币流通的管理;社会主义银行;信托与保险;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等。阐述货币制度与货币构成,货币供给与需求的调节使学生了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比较东西方货币供给机制的差异。介绍西方货币银行理论,货币流通的管理,以及各种信用形式。通过系统的阐述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业务使学生在掌握银行业务知识中进一步深刻理解银行创造消灭信用的过程与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了解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以及证券外汇行市的变动,与利率的关系,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了解政府对金融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7、财政学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财政学课程认识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强财政工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财政的基本范畴;掌握财政的基本理论;熟悉财政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

阐述财政的产生及发展,财政的本质(介绍主要几种分配理论),职能和作用;财政收入的原则及主要收入形式;财政支出的原则及支出分类;国家预算的概念,组成,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国家决算等;国家公债的概念,作用及发行方式;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预算管理体制的形式及分税制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预算外财政资金的概念,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财政收支平衡与总供求平衡的关系;财政政策概念,财政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如何配合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8、经济学说史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主要学派和人物的观点,及其形成背景和评价,对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有比较系统的把握。

课程内容:

本课程介绍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着重介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边际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西方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以及相互之间的比较;并对凯恩斯以后,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重大争论也作简要介绍。阐述中综合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指出值得借鉴的内容和批判地利用的方法论。

9、发展经济学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通过学习了解发展中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掌握一国经济从落后的传统经济逐步转变为发达经济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理解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及其经济发展问题。它首先分析经济发展的深刻内涵、衡量指标、基本决定因素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点。特别对资本形成、人力资源、工业化道路、人口流动、对外贸易、国外资源、收入分配、宏观经济政策等决定因素对于经济当展的深刻影响,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模式。本课程得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各国经济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10、外国经济史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有关概念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产业结构,产业组织运行状况分析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的能力。

课程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着眼于研究现实产业市场中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及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提出一套描绘和说明产业内企业现实市场关系的方法,例如对现实产业内垄断与竞争程度进行分析与测定的方法;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市场结构基准、市场行为基准和市场效果基准等。同时,产业组织理论还涉及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体系的研究,并提出诸如配套使用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的反垄断政策和抑制过度竞争,促进规模经济形成的产业合理化政策等等,以推进产业组织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11、经济地理

课程目标:

主要使学生掌握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活动规律,学会本课程的理论与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

课程内容:

主要介绍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空间运动规律,为经济建设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具体实践问题提供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产业布局条件与要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演化规律,三大产业布局、特点及其制约因素,城市布局与城镇体系的演化规律,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知识有基本了解。

12、国际金融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初步知识,为今后进行国际经济交易和从事国际金融管理活动打下坚定的基础。

课程内容:

“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专门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的,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有:(1)国际收支;(2)外汇供与外汇汇率;(3)外汇管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4)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5)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货币改革;(6)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与监管;(7)国际资本流动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8)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与欧洲货币联盟;(9)国际债务问题;等等。

13、国际贸易原理

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使学生们认识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了解有关的一些国际贸易惯例、法则和国际贸易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情况,从而为学习国际经济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述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从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分析思路。其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实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与相应的各项措施;各国的对外贸的管理状况及国际贸易组织,条约与协定;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发展战略及近况;分析国际经贸基本格局和相关问题。

更多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