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第四编社会第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2010-06-28来源:

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提出的背景,掌握“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有着重要的背景。

一、经济建设背景

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经济约束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周期上升阶段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5年超过10%,2006年经济总量达到2.6452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6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以独具特色的成功发展模式,创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奇迹。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的约束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长期面对的资金不足和产品短缺现象不复存在,新的约束条件正在呈现: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扩大。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针对新的经济约束条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经济背景。

二、政治理论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实现新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背景。我们党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任务,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政治理论背景。

三、社会建设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 1 O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以这些指标衡量,我国已经步人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转型继续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现象日趋强化,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进步明显加快。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由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复杂的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以前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矛盾: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矛盾突出,人们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社会建设背景。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
Baidu
map